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是由德西和莱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的,又称为自我决定论,是指人对客观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评判。 他认为控制行为的外部强化无视个人的自我决定,促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认知为是由外部所决定的,因此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使本来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的行为。正如文学作家钱钟书所言:"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具有固有兴奋性的活动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 中文名 认知评价理论
- 外文名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 特点 指人对客观事件
- 实质 自我决定论
观点
认知评价理论由德西和莱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的,又称为自我决定论,是指人对客观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评判。 他认为控制行为的外部强化无视个人的自我决定,促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认知为是由外部所决定的,因此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使本来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的行为。正如文学作家钱钟书所言:"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具有固有兴奋性的活动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内在激励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提出了"内在激励"的概念,也称为内在激励理论。其中认知评价是关键因素,即人们对于情景因素是支持行为或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评价。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过分强调外在的激励因素会导致内在激励因素的萎缩。当员工是出于喜欢某种工作而非常投入地工作,如果管理者对他的工作业绩过分看重,并对工作结果进行奖励,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动机下降。因为对工作业绩进行奖励可以会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为了物质利益而工作,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觉得自己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而且依靠内在动机促使员工工作可以确保员工工作比较稳定和持久地保持较高的质量;而外在激励因素促使员工工作是刚性的,一旦减少外在的激励因素,员工工作动机可能会大大下降。
内容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虽然人们可以分别被内在、外在因素激励,但这两个因素并不是毫无影响的。当对某种工作结果进行外部奖励时,那种因喜欢做这种工作而产生的内在激励作用便会降低,因为这会使人们感到他们不是自觉的人,是为了外部因素而工作,为了奖励而工作,觉得自己丧失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
认知评价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组织中对出色的工作绩效进行奖励有时反而会使工作动机降低。
认知评价理认为激励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①内在激励因素:即工作目的就在于工作本身,人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②外在激励因素:即工作目的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获得外部的奖赏,工作只是获得奖赏的工具。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过分强调外在的激励因素会导致内在激励因素的萎缩。当员工是出于喜欢某种工作而非常投入地工作,并对工作结果进行奖励,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动机下降。对工作业绩进行奖励可以会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为了物质利益而工作,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从而导致员工工作动机的下降。
认知评价理论强调外在奖酬对内在激励的负面作用,反对将酬劳与绩效完全挂钩。这种理论只适用于那些外在奖酬对员工工作动机比较重要,而工作本身又有一定内在激励作用的工作。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或内在激励)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这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内在动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们所关注。被内在动机激励学生更可能愿意进行这项任务并且在任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学生们更可能拥有内在动机,如果他们:
1.把他们学习成绩归于自己控制的因素,即自主性
2.相信他们有取得预期目标的能力,或者说最终结果不是取决于运气
3.对掌握一个主题的知识感兴趣,而非死记硬背取得好的成绩
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或外在激励)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收入,这种动机常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外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外部。通常的外在动机如金钱、分数、强迫、惩罚等。竞争总体上也属于外在动机,因为它鼓励人们打败胜过其他人,而非享受行为内在的回报。有观点认为个体的独特性与任务取得的奖杯徽章也属于外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