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抛开个人的好恶和偏见,对问题的分析和认知才能客观和全面,我们知道西方的宗教禁欲,于是西方为了打破宗教对人类的束缚付出了长期的努力,我们却没有去思考过西方宗教的禁欲所出为何。我们知道中国儒家礼教为底蕴的文化,使中国人民情感表达含蓄,对万事隐忍。我们却也没有思考过当初的三纲五常并非空穴来风,之所以要一个劲的教化,是为了防止一切可变因素的兴起,以致破坏永远一成不变的安稳的现状。而人的情感、思想都是有变数的,是可能会破坏社会基本秩序的因子,所以中国儒学文化禁止爱情的自主发生,也禁止夫妻过于亲密。禁止一切对事物持怀疑态度的产生。文化的高同质性,导致的是,创新能力的匮乏,科技医疗的发展缓慢,百家争鸣的现象一去不返,如同琴弦上单纯的弹一个音调弹了几千年。当一种文化被打破时,大众的思维就会产生一个迷茫期,在这个迷茫期就会良莠不辩的去学习与自身文化相反的文化,很像一个叛逆期的中学生,中国正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后期。浮士德精神,就是打破一切已成定数的常规,一生追求未知。中国的历史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中国要大兴改革的大踏步发展,前提要百姓家中有余粮,若是不能保证余粮,就会引来百姓的怨声载道,后果便是揭竿而起,譬如秦朝和隋朝。
乡土中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这本书是费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大讲课的内容汇编而成,结尾又附一篇时隔半个世纪,94年作者对自己学术历程的总结稿。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格局变化巨大,虽然一跃迈进现代社会,大都市崛起、城镇化转移,然而与西方社会相比 好像还是不那么“现代”,离民主更是不敢说有多远;
费先生这本《乡土中国》成书已经过去几十年时间,不过读下来,会让你更理解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是这个样子,剖开这个世界前三的大国的壳子往里看,会发现它还延续着乡土礼教的文化基因。
乡土中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我是在《有书》共读中了解到此书的,初步知道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乡土文化的书籍。当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农业社会离不开土地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农村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了解。由此联想到周围出生农村的同事和朋友,在他们的身上多多少少能看到本书中描述的一些现象,同时对他们的一些行为多了一些理解。我的父母都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响应毛主席号召去边疆支边的,所以我出生在边疆,生长在边疆,那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们组在一起的社区,彼此乡音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同,在一起生活、学习、工作,大家只能求同存异,少了很多繁文缛节,更少了很多传统习俗的羁绊,更多的是工业社会的分工合作。所以在我的思想里对农村的的很多习俗是不了解,也不理解。看了此书,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但至少了解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开了一些心中的疑惑。最后,提一点建议: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此书中涉及的理论和作者的想法,请先看后记,再看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