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门」读书笔记赏析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的沉雄大作!本书以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为基本结构框架,塑造了呼家堡“四十年不倒”的当家人呼天成的形象。他无疑是中原大地上的智者和行动家。他在村中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优越感是基于他对“土地”与“人民”原初而真切的认识,基于他对“父老乡亲”有计划的“修理”,他成功地把村人控制在掌股之间的胆识,与他以远大的眼光经营“人场”紧密相连;他用四十年的时间,营建了一个从乡到县、从省城到首都的巨大的关系网。作者在呼天成身上寄聚了中国社会近四十年的风云。作品通过人物在官场、情场上没有硝烟的搏杀,以现实主义的冷峻,洞透了这块古老大地的精神内核,具有极强的现实冲击力。它的深刻的批判力度,足令世人震惊。
「羊的门」读书笔记赏析
曾经,在自诩为世界上最自由,最发达社会的美国,一位高中老师,曾经对他的学生们做过这样的实验:第一天,教大家穿相同的制服,做相同的标志性动作;第二天,教大家服从纪律,并以此为荣;第三天,教大家互相监督,互相检举;第四天,教大家反对那些不这样做的人。这些接受实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却都不约而同地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并且深以为荣。一星期后,老师把所有人聚集到礼堂,给他们播放了纳粹的宣传片,那里面狂热的纳粹分子,竟和他们这一周来的所作所为完全一样。人们失声痛哭,互相追问着:事情是怎么变成这种地步的呢?《羊的门》里的呼天成,就和上面的那位老师做了同样的事。只不过,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呼天成,则是让人们不要去管什么真相,别人怎么做,你怎么做就是了。在呼天成的带领下,的确,那片土地的人民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实惠。只要你听话,房子由组织发,工作由组织帮忙找,出了事有组织帮忙照应。如果你听话听得好,你还能成为模范,带大红花,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如此丰厚的条件开出来,十个人里,也许有九个都会抢着答应。而那最后一个,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知好歹”。呼国庆,曾经就是一个“不知好歹”的人。他觉得,思想和感情,有时候比金钱和地位更重要;他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活得堂堂正正,而不必受人庇护,看人脸色。他年轻,有头脑,也有本事,只因为不愿意和光同尘,依旧撞得头破血流。当他跪在呼天成门前的那一刻,代表着自我对集体,理想对现实的彻底妥协。曾经有人自嘲道,一个站着的英雄背后,跪着的是无数奴才。放眼整个人类历史,有谁又能否认这句话呢?我们一次次打倒欺负我们的人,却又马上迫不及待地换上另一个。尽管可以,可我们不愿去思考,不愿去自我约束,不愿去承担本来是我们自己该做的事。于是,我们找到一个我们信得过的人,把本该我们做的事都交给他做。一开始,这个人做的很好,我们都很满意,于是把更多事情交给他做;渐渐地,开始有人指责,那个高高在上的人不公平,做的不好。我们听不进他的唠叨,因为我们还过得下去,不想为这种事瞎操心。另一方面,我们喜欢秩序,讨厌异议和混乱。终于有一天,那个高高在上的人成了神,说一不二的神。而我们,早已忘记了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自我约束,只能像一群迷途的羔羊,匍匐在神的脚下,谢主隆恩,谢主隆恩。我们曾经以为,是贫穷和愚昧催生了奴性。可,只有经历过生活的人,才真正明白:懒惰,自大,不愿自省,这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劣性。只要这些东西还在,人,就永远只会是羊,等待着救赎的,迷途的羔羊。在本书的结尾,那些失去了庇护者的人们,又一次像羊一样惊慌失措。他们将何去何从?是就此自暴自弃,还是换一个神,继续拯救自己?或许,他们中的有些人,真的能够走出村子,走出那片土地,去向更广阔的世界,在一次次的碰壁中,学会自省,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