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门 读书笔记(3)篇

《呼天成,神一样的存在》
《羊的门》这是一部官场小说,描述官场权术方面的笔墨较少,人物性格及处世方式方面描述较多,有几点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如果你想成为神,就不要干苟且之事。
从始至终我都很好奇,为什么每次呼天成让秀丫在自己面前脱得一丝不挂,然后只看其人未入其身,听到“沙沙”声响之后便让秀丫穿好衣服回家去?既然爱秀丫为啥不能勇敢的做一回男人?“我的祖辈,我的父辈,他们从来就没有过爱,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爱。他们只知道一个字:活。”要活便要追逐脸面与地位。所以纵然被秀丫的容貌与肉体所吸引,在一次次的幽会中也曾真想抛开村支书的身份去做一回男人,但他始终用理性的一半去打倒疯狂的另一半。他告诉自己“你要想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你就必须是一个神。神是不能干苟且之事的,一旦被捉住,你就永远失去了地位与威信。”
二、神=杀鸡儆猴+善于攻心+精神鼓舞+清规戒律。
呼天成依靠精神施压来解决村民偷盗问题镇服人心,把会议这个群体集中的形态发挥到极致,给“脸们”光耀的机会。孙布袋很不幸的成为他的一枚棋子。
呼天成通过“斗私批修”运动晾晒了村民的人心与魂灵,窥视与揭发成为妇女生活的兴奋点(搁现在就叫吐槽),嫌隙与仇恨消解了情感与和谐。于凤琴很不幸把自己挂在了自家菜园子里。呼天成贡献出自家的八棵榆树就买下了全村人的心,推倒农民赖以生存的宅基建起一座标准化的“新村”,“这里的村舍的确是一排一排、一栋一栋的,看上去整齐划一,全是两层两层的楼房。”
呼天成的展览台,把活人的手指当作不怕苦不怕死的建设精神。因为半截手指,普通人就被提升到了英雄地位,断指的展览成为一种生存仪式,展览台无形中成为了荣誉场。徐三妮自己剁掉了连着筋的断指,成为了女英雄,这种变态的追逐风气已然扭曲了村民的思想观念。
呼天成“十法则”,规定了呼家堡的村歌、村操、村规、评议法、干部法、学习法、奖惩法、民兵巡逻制度、婚姻法和请假制度,每个村民必须准时起床、出操、上工,一切的指示都靠喇叭和电铃,村民的表现都与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工分息息相关。有时候觉得和监狱没什么区别,定点吃饭定点干活定点睡觉,像机器一样无限循环。这招才是最狠最绝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从源头建立规则,剩下的就是服从加执行。
三、与其经营官场不如经营人场
呼天成精于权术,经营“人场”,善用情分,叫欠着人情的一方在另一方有求时或落难时出于道德情义上的良知也要帮上一把。一个小小的呼家堡能对颖平县乃至整个许田市的人事安排与调动有着呼风唤雨的话语权,这和他四十年如一日的经营人场有着必然关系,媒体、银行、法院、公安各行各业都有呼天成培养的一把手,暗中角力显得易如反掌,稍微一用力敌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四、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道理是真实的
既然是小说故事,难免七分实三分虚,但是能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倒也是一种收获,明白官场中一些套路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的社会还是很有必要的。总之,感觉是一本好书,五星推荐。
羊的门 读书笔记 第(2)篇竟然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大概是好久没过这种纯文学小说了,开篇就是那种熟悉的味道。一开始是很反感呼天成的,因为他就像个土皇帝,在呼家堡一手遮天。但继续读下去,慢慢发现他的威望是有着坚实的基础的,虽然为了树立威信他也使了不少手段,但,说好听点不也叫领导艺术吗?这也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他的“权势”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因为他有眼光。且不说他在乡村建设上表现出的魄力,就说他能看准老秋,在知青时就照顾他,再加上文革时期被打倒的已经是省委书记的老秋,收留了他一年零四个月,这份勇气就是独一份的。再加上他提拔的那些人,后来都身居要职,在呼家堡出现难题时,他们总是充当了保护伞的角色。最难得的是,他深得平原的精气神,一个“忍”,一个“韧”。有权势 不滥用,依然低调简朴生活;遇上困境了,有弹性,能反弹回来。而他的心,是始终牵挂着呼家堡的,呼家堡的村民永远是他最牵挂的。哪怕最后煞费苦心给呼国庆使绊子,那也是为了给他上课。为了培养呼家堡的接班人,他不惜把整个省的官场都调动起来了,足见他对呼家堡的深情厚谊。但这个人,却没有人味。老秋说他四十年不倒翁,他是担得起的。他有这个能力,他提拔人帮助人丝毫不会让人难堪,受他帮助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地敬佩他,甘愿为他赴汤蹈火。但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哪怕是做得再漂亮的人情,背后却也有算计的味道。因为这都是他经营的“人场”,也就是人脉。或许他一开始真的无所图,只是单纯地看好某个人的前途,觉得他有能力,就帮了一把。但总觉得不是个味……n
羊的门 读书笔记 第(3)篇查了资料才知道,羊的门的故事来源于《圣经》: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
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盗贼来,无非要偷盗、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而文中的呼天成便是呼家堡的上帝。文章最后,谢丽娟在呼国庆的耳边低语,我一反应便是“我怀孕了”,但是又细想,怀孕会是喜悦而不是眩晕,我猜是“其实我的出现,一直都是呼伯安排的”。
文章最后,极具讽刺意义,也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上帝要离开了,留下了一群群羊无首的绵羊,绵羊惊慌,在最后一齐趴地为上帝送上了最后的颂音。
呼家堡虽是亿万之村,但是家家进去都是一样的布局,人人都服从于一个人,一切都被制度化,连死后都变成一串程式化的数字。想想真是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