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书笔记(3)篇

有时我在想,在表达上,嘴巴还是有很大的限制。通常来讲适合阐述粗浅的问题,深刻一点的注定要用眼睛与脑袋瓜。如果你写出来,感觉会好一点,满足了你内心欲说还休的对本质的探索渴望,乃至于加点诙谐的滋味,假以艺术发挥,不害羞,不尴尬,不流氓。既有深思熟虑,又带了点人性文化的伪气质。很好。
成长中总有的一些难以言说的问题与疑惑,这在我们的文化世界里,有些隐晦,需要点勇气来说。终不可逃避,好在作者写了出来,有幸也恰好读了,带着复杂的感觉。如果你看了,也就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我不想做一个歌颂遥远的月亮有多皎洁的人,而想看到它黯淡坑洼的一面,那是真实。
在谈到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上?这是作家的情节!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有不同的答案。社会文化在变迁,总有新的社会问题涌现,伴随着焦虑不安,怅然迷茫。但作为一个读者,想得到些什么?我希望可以解决一些成长中的问题,乃至思想有所增益,坦然自若。不至于孤独寥怅,多愁善感,黯然神伤,悲守穷庐。我的期待是作家应该站的高些,因此看的远些,带有旁观者达观与冷静,总是可以指导我这样的年轻人,厚脸地说一句: 以后可能也算后起之秀。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全面的人,广泛接纳各种价值体系,并永远守护心中的理想和价值,以数理逻辑观察世界,又以艺术的思维生活,活得自如。”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书笔记 第(2)篇8️⃣ 2019-6-4 7h
冷漠的一代——有一位北大的老教授评论我们这一代,说这一代的年轻人很冷,“而且是一种不舒服的冷——缺乏热情,缺乏善意,对待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对待人(可以说是包括自己的亲人在内的一切人),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冷漠”。
当一个人产生羞耻感的时候,童年便结束,青春开始了。我想,一个人的羞耻感丧失的时候,他的青春便结束了,中年开始了吧。
或者说,羞耻感的产生是渴望被他们认可,羞耻感的消失是自我认可的体现。或许,这也是一种进步。其实,人活着,能够只照顾好自己已经很伟大了。
印象更深刻的是第17章——纸上的街道,及第22章——家里的鬼影幢幢。尤其是最后一章回忆儿时及幼儿园时期的叙述,真是难以言说,很喜欢这种表达方式。一切过往都是冷漠和嗤笑。
蒋方舟的才女之路并不是不曾经历沧桑。相比,我还算快乐?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书笔记 第(3)篇简介:天才少女的散文集?n阅读感受:n要是没看过《圆桌派》,光看这个封面、这个题目,哇,伪文青也是有鄙视链的好吗?什么青春疼痛文学?估计在地铁里拿出来看都会臊红了脸。果然,像我这种伪文青,浅薄就浅薄在这里了。《圆桌派》改天可以给大家推荐一波,是一档访谈节目,里面的蒋方舟有着让人惊叹的知识储备量,老一辈知识分子说到的点,她也都能接上话。就刻板印象来说,像她这样少年成名的作家,私以为肯定带着清高和傲气,但是,荧幕上的她就像本书的题目一样,直白且真诚。这本书里到了作者的写作、成长历程,写到当下年轻人对于政治、社会环境、自身的思考,虽然有一些辞藻堆砌的过于华丽为读者所诟病,不过也许你看完了就知道,为啥她是蒋方舟,而作为同龄人的你只是你啦。推荐阅读时间:n当你想要看一本书的时候却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它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