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读书笔记(3)篇

读了6个小时才读完全书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小说《万寿寺》。
在书的开头,他写道:
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许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
可以想见,这样语言、情境多么幽默、喜感、赤裸裸……
《万寿寺》的主人公在书的开头作为一个失忆者离开医院回到万寿寺,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对自己的过去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继续编造着失忆之前写的关于薛嵩和红线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讲的颠三倒四、毫无章法,不断地按照主人公新的思路进行重新编排,由此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多种人生、多种性格、多种命运、多种趣味……
主人公不断重写这个故事,乐此不疲,作为读者能够耐心地阅读每个版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幸好有王小波那种诙谐、幽默的文风和天马行空的幻想,才给读者一些期待、勇气!
如果仅仅读到这里,并不能理解《万寿寺》,更不能理解王小波!
故事第八章,峰会路转,王二开始用一种诗性、忧伤、美丽的文字开始述说故事,字里行间都是对笔下人物的疼惜,明确地说,我认为这完全不是王小波的风格。
喜欢王小波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普通状态下的王小波,长句、诗意的语言、伤感,都不是王小波的风格,反倒如果他写“花很香,我使劲儿抽了下鼻子,感觉很舒服”,这种风格的,我更能接受!
那么,在第十六章王小波为何这么写?
在故事的第十六章——最后一章,主人公逐渐恢复了记忆,以往生活的一幕幕逐渐重现在他眼前.....关于薛嵩和红线之间的故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幻想中构建的“古代的长安城”,他幻想自己和“白衣女人”住在美丽的长安城,而现实中他逐渐相信自己一直都生活在“灰色的北京城”
现实中的主人公,不仅名字回来了,房产证回来了,家回来了,老婆回来了,一切现实的东西都迫近了!美丽的长安城一去不复返,薛嵩和红线的故事也即将终结。
幻想如此美丽,现实却很苍白。幻想中的薛嵩、红线、营妓、田承嗣可以有多种性格、多种人生、多种境遇、多种命运,现实中的主人公只有一种性格、一种命运、一种生活,王二更是如此。
所以,他在内心里深深留恋那个失忆的世界!在我所看到的书中,王小波第一次如此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无奈而忧伤。
故事的结尾,他写道:
当一切无可挽回地沦为真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在玫瑰色的晨光中,我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户口本……
你已经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结束的:我和过去的我融会贯通,变成了一个人。白衣女人和过去的女孩融会贯通,变成了一个人。我又和她融会贯通,这样就越变越少了。所谓真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
虽然记忆已经恢复,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我还想回到长安城里——这已经成为一种积习。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在长安城里。我最终走进了自己的屋子——那座湖心的水榭……我没有点灯,也没有打开铺盖,就在杂乱之中躺下,眼睛绝望地看着黑暗。这是因为,明天早上,我就要走上前往湘西凤凰寨的不归路。薛嵩要到那里和红线会合,我要回到万寿寺和白衣女人回合。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万寿寺》的结尾,我看到王小波的忧伤,从一个有着无限幻想的失忆人回到现实,而现实终究是固化的,缺乏诗意,流于庸俗,令人无可奈何。
青铜时代读书笔记 第(2)篇知道王小波的,都应该看过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开始习惯王小波似乎是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写法,能感觉到内在逻辑,却不能说自己看懂了。第一就是王小波很厉害。文字写的五迷三道乱七八糟的居然还一直想读下去。他会从开头直接到结尾,然后再慢慢告诉你中间发生了什么,再跳到开头再去结尾。还不断加入自己的经历,让你在不存在的故事里反思现实。第二不可否认王小波是个特别的,让人不自觉的羡慕和感慨。让人觉得自己活的太假,开始,直到孤独。他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可以痛快的随心所欲。可能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吧,是才华。有些特别的东西才会有恃无恐,特立独行。就像他说的,“要么证明我们有实用性,要么证明有观赏性,总之要有存在的价值。”存在,价值。什么时候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便不会再这样唧唧歪歪的患得患失了。第三他看事情犀利而透彻。比如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天生的会可惜东西。”还说,“不管是什么人,都会感到时光在身上流动,受到这种启迪之后,自己也想像风中的芦花,水里的浮萍一样流动。但是我把这种流动深藏在心底,不让它表现出来。在表面上,我像虬髯公一样木讷、可以信任。我也不想当什么领导。作为一个普通数学教师,这样就足够了吧。”他活的明白且糊涂。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什么时候怎么做能让自己过得舒服。这就够了啊,不然还想怎地呢。他表面说着别人的故事,却在勾勒自己的人生。就像在唐诗里发现牛顿定律,在宋词里找到相对论,在墨子中推算微积分,在卫公的春宫图里藏着费尔马定律一样。谁知道他在红佛夜奔里隐了什么啊!然后,他还说“那一年对洛阳城里的猪和公差可不是个好年头,就像一九五七年对聪明的中国人不是什么好年头一样。”谁知在一群马里,一只猫里或者一群侍卫里,他又在表达着什么…此人太深,为防止不测,大家谨慎为妙,免得自己看完会蒙圈
青铜时代读书笔记 第(3)篇看似疯疯癫癫颠三倒四的语言里,真实与虚幻相互穿插,真实与虚幻的人物始终沿着一条主线演绎着各自的人生。第一次读到这样迥异的写作手法,晦涩难懂,估计不读个四五遍是不能领会作者其中的深意了,不过也像是一块老腊肉,越嚼越香,看完回味起来,突然觉得这篇文章竟然如此有趣。不得不佩服王小波的脑回路竟然如此聪明如此超前如此引领时尚前沿,就算借鉴《暗店街》的写作手法也不会有人有任何异议。
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决然不同的人物,各有各的美。但共同点都是女性,特立独行,不拘一格的女性,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把女性刻画的不虚伪做作,敢作敢为,果敢仁义,甚至有许多可爱。这是王小波每一篇作品里的共同点。他是用来对比什么也好,讽刺什么也好,处处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对于一切看的过于通透,但苦于对一切的无奈,所以每篇读来都有那么一丝丝的戏谑调戏,还有一丝丝的苦涩和悲情之意。
由此看来年轻人还是不要深究他的悲情,往事不可追来者尤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