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笔记(3)篇

之前看到好多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例如?1984,《动物庄园》。这东西我认为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正像人们不能没有科幻一样,人们也不能没有对未来的幻想,对未来社会的憧憬。这种反乌托邦题材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她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所以将这种不确定夸大化,到时候民主的极端缺失,个人信誉的权利的缩小。一位共同的领主老大的崛起。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实就是现实,艺术就是艺术。从艺术反映现实,但是艺术不能完全成为现实。
我从中感到一个东西,人类的好奇心永远不能可能被抑制住。打倒一个东西就想去探索另一个东西。就像里面那句话一样,最大的数字是不存在的,最后一个革命也是不存在的……根本遏制不住人们的好奇心,我想他最终会成为一个导火线,慢慢的,慢慢的加剧人们对这个东西的思索,最终演变成一场新的变革。
最终唤醒D-503不管理性还是自由,谁都无法取代另一方成为人类的主宰,爱情可能是拯救这些东西的唯一方法。
有时间感觉自己像机器一样,两点一线,吃饭,睡觉,时而面无表情。有时候看着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匆匆而过,不也很像吗,一群被生活压得苟延残喘,时而麻木冷酷?好像渐渐地,“个性”变得那么稀贵,被生活磨平棱角。我也看到了自己,实话说,玻璃世界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机器式的生活,在我们现实中不也很常见吗?但是这部小说中是把这样的方式统一糅合成步伐一致的整体,单调统一的世界且与自然界脱离。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自由的,因为我们可以选择这两种生活态度。所以大可理解D-503的选择,他爱过,被伤过,最后选择遗忘。当然,I的角度的话,不知她如何?为了革命而舍小我?生命应该是富有生机的,应该尽量去追寻那种适合自己的快乐,也许生活很辛苦,但至少每一天都觉得甚是美好,希望每天脸上的笑是发自内心的。
我不敢设想在一个没有绿墙包围的城市中生活,我同样不敢设想,没有数字守时戒律表的生活会怎样。我也不敢想象,没有一个这样规律的时间该怎么办,是不是继续,慢慢的消耗了自己的精力。还是该按照原来的路走,我也不敢想象。
人类该走向何方?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远离了生老病死的人,没有痛苦和忧愁的人,会真正幸福吗?这三部书用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所有存在的情感都是有意义的,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都是美的,你可以选择完全的理性,我也可以选择完全的感性,哪怕痛苦,哪怕失衡,也是生活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没有绝对的好,就是最好的生活。
我们读书笔记 第(2)篇如果把《1984》,《美丽新世界》和《我们》三本书的融合,会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乌托邦呢?三本反乌托邦小说,感觉都有存在主义的影子(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自由选择),如果存在先于本质是对的?那么反抗乌托邦的理由也是自我,人性和自由,那么这些东西不也是存在者定义的本质吗?为什么说人性是人的本质呢?如果在很平稳的和平时代(譬如现在)生活也不是荒诞的,科学就是在理性下发扬光大的,社会发展,我觉得也就是个感性消亡的过程。人不会自由选择,我们做出选择的是神经元,譬如大数据时代,数据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三个社会的杂糅改进,甚至就是乌托邦。《1984》监控集权+《美丽新世界》性开放和娱乐至死+《我们》界定。那就是白银时代,只是给予者不是宙斯,而且消灭众神的人神!n
我们读书笔记 第(3)篇和《我们》是通过《1984》结缘的 其实两个故事的脉络的确很相似 但《我们》要更抽象难懂一些 到最后我也没有分析出来I330到底是真爱D503 还是说只是赤裸裸的利用n感觉两部小说是极权主义社会的两个进程 《我们》更像是改造成功的社会 看上去管理更宽松 但实际上对个体而言 他们已经被统一化了 所以不必太暴力n阅读的过程中 我脑海中的画面是灰色的 人物都是没有五官的 类似于一种符号化的存在 有一种隐隐的压抑感 相比于《1984》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 《我们》倒是显得明朗一些n没想到这本书后面还有英文原版 一直有意想尝试阅读英文小说 竟莫名实现了 坚持阅读了好久好久 终于给读完了 感觉还不错 哈哈 除了探讨数学的文字比较难读 描述情节的时候还是很容易弄懂的 膨胀了膨胀了[偷笑]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