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这部名作生动地例示出托翁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显出其灵魂的无限宽广。初看起来,书中有的只是家庭和社会的琐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思想内涵。然而托翁对书中任何一种地位上的人物的感触和刻画都极为深刻,他仿佛以上帝的目光怜悯地看着每一个生灵,理解他们的追求、焦虑与苦衷,从不把任何人简化为脸谱式的典型。即便是在许多评论中被当作纯粹的反面人物的卡列宁,在托翁笔下也并不只有可憎的面目,而更多地是悲剧性命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人固然冷酷、虚伪、奸诈,却也挣扎在对体面生活的守护与道德上的超常抉择之间。在这场宏大戏剧中,一切人终将被宽恕。另一方面,借着安娜的遭遇,托翁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永恒主题,表现出他在这方面无与伦比的理解。在他的笔下,男性的爱情是典型的没有内核的欲望,其一切动力都来自于尚未达到目标时用于包裹这一“尚未”的种种表象,而它得到满足之日也就是它消亡之时。而男性的家庭观(不仅体现在卡列宁身上,也以变种的方式体现在奥勃朗斯基、伏伦斯基和列文身上)则是以理性筹划和仪式性常轨的名义逃避对妻子的欲望已不复存在这一事实,并且欲望的消失并不关乎妻子的个别性,而是婚姻中内在的结构性后果,因此无论是安娜还是吉娣这样已经非常完美的女性都不能在这种变化中幸免。与此相对地,女性的欲望对象与其说是男性,不如说是特定的生活状态以及男性在这种状态中受爱情促动对常轨的突破,这种类型的欲望一旦无法满足就会导致在安娜身上体现出来的歇斯底里,即时不时地冲破先前赖以生存的幻象,以揭示真理的态度声称在两性关系的表层下空无一物。这种状态本是为了结束让女性感到不满的状态,却因为冲击了幻象的秩序而加剧了原有的冲突,因为根据男性的欲望原则,女性只有在什么都不做时才是最完美的欲望对象。不过,托尔斯泰如此揭示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并不是要谴责或嘲笑它们,而是要对形成这种悲剧的文化制度提出严肃的质问:只要女性仍然不得不通过吸引男性来取得任何受到社会认可的地位,悲剧就会一次次地上演。然而,家庭的逻辑自有其力量,简单地改变一方面并不能消解困境。托尔斯泰本人提出的救赎理想,则以并不完美的形式体现在了列文和吉娣的生活中:在那里,生活本身的坚韧超出了任何对爱情瞠目而视的反思——任何爱情注定经不住那样的反思,但在反思停止之处,它却开始默默地生长。它包含了一种先验的肯定态度:用拉康派的术语来说,就是尽管已经明白实在界只是缺乏,但在回答“是否存在爱情”这一问题时,仍然回答“有”——这一回答不再是一个逻辑上的判断,甚至不是某种主观决心的事后表达,而根本就是构成了决心的行动,是穿透了象征界之后仍能体认象征界的勇气。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大家之作就是给100分也嫌太少。一部真正的伟大作品就是会吸引你去探讨书本后面的十万个为什么。更何况,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宗教、农业、政治改革、婚姻、法律等。所以了解一下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理解本书。书中的时期正值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强力冲击下,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迅速崩溃,封建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的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等也在急剧变化中。而这些在书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读完本书,还在回味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回到人物上时,又想再读一遍,去仔细揣摩每一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正如那句著名的开篇语“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结尾来看,书中安娜、多莉、凯蒂主要描写的三个家庭中,列文的家庭算是比较幸福的了,虽然列文每天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却也不停下脚步来为全家填饱肚子,又有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有一只狗,算是比较幸福美满了。而多莉的家庭或许不会那么幸福,丈夫圆滑世故,家庭欠债,丈夫戒不了本性,还喜欢在外面拈花惹草,她也有了离婚的念头。安娜的家庭很不幸,她和卡列宁的结合只是由于她姑妈的撮合,卡列宁无亲无故,也经不起中年妇女的劝告,就娶了安娜。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他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名誉,安娜从他那里得不到爱情,所以生完儿子后就向他就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当她和年轻帅气还有地位的渥伦斯基相遇后,她就不顾一切地陷入了这种绝对的爱情里面。她不仅毁了自己原本的家庭,还毁了自己,毁了渥伦斯基。世界上没有一种这么绝对的婚姻,单凭幸福或者不幸福就可以评判,毕竟现在的婚姻也参杂了太多因素。n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很想一下子看完又舍不得一下子看完的一部巨作,看完后更爱俄罗斯文学了,不得不说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真的犹如璀璨的明星。文学泰斗托尔斯泰通过两条主线两个家庭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生活,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人性的复杂和变化,全书兼具广博深遂和细腻动人,人物形象多面且丰满,对女主安娜同情多于谴责,真正批判的是上流社会的虚伪、冷漠、自私、无情。而列文的矛盾与纠结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村经济中地主与农民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反思,也反映了托尔斯泰自身的宗教观。读完几点感受:一、绝不可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组成幸福的一部分,还有责任。二、人之渺小,阻挡不了社会环境的洪流。三、不论是否信教,正直、善良、虔诚,不为满足自己私欲,过崇高的精神生活始终是普世价值观。四、引用《圣经》里的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即人间的罪孽只有上帝可以裁判,世人是无权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