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谈科幻 读书笔记(3)篇

2017年微信读书第40本书读完了,12+万字。
大刘的书读了十几本了,微信读书上有的都读完了,然后发现这本最新的,又读完了。
不知不觉,读书的速度和效率都在提升。自己挺满意的呢。
这本书是大刘的创作心得和写作轨迹的记录,同时也是大刘成长足迹的呈现。大刘的三观在本书中展露无遗,同时,大刘还回答了一些很尖锐的问题,比如:大刘作品比较冷酷,少有人性的描述;科幻作品中的硬伤;大刘是如何看待自己是国内科幻作家领头羊的身份;大刘在作品中描述的未来总是灰暗的,科学对人类的进程是反作用;大刘认为,当外星智慧入侵的时候,或者仅仅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人性是极其渺小和无用的,唯有科技可以拯救人类等等。大刘都一一作答。
最喜欢那句:当人类为了人性而放弃了生存的时候,人类就因人性而灭绝。这时候,其实人性也同时灭绝了。这和放弃人性选择生存的机会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人类总归是灭绝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多的思考反而是,大刘所有的价值观和成长轨迹都在【三体全集】里有完满的呈现,有必要重读【三体】——写完这句话,我发觉,我真是该休息了——重读【三体】?净说胡话嘛!哈哈哈哈哈哈~
刘慈欣谈科幻 读书笔记 第(2)篇看完此书,深感科幻是个被主流文学遗弃的小孩,在角落里挣扎,却得不到关爱。再看看中国的科幻领域,无论是文学上还是电视电影等各个方面一直都不被社会所重视,只是少数人苦苦支撑,挺可怜的。不过反观中国社会百年来崎岖的发展历程,每每有新思想出现,总会很快沉寂下来,很难长久。想起了《三体》里的一句话,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思想大繁荣,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自由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科幻新时代正在到来。
重复的地方太多,读起来便乏味了,还浪费很多时间[尴尬]
刘慈欣谈科幻 读书笔记 第(3)篇陆陆续续的看了两个多月,直到飞机上看完,明了对科幻的了解着实浅薄。看完科普和三体后,突然觉得最喜欢的小说也变得索然无味,王小波的睿智也变得渺小,那种震撼如同从池塘看到了大海,内心 突然有了宗教般的信仰,头顶的星空也变得不再一样。那时居然从文学的眼光挑剔人物的个性不鲜明,殊不知自己还是用了一个小漏斗试图套下大框架,科幻的主角是更大的宇宙,是宏观,我怎么能自恋的认为人类一定是主角?n人类现在对宇宙的探索是不是也像哥伦布以前的航海家,一艘艘小船去丈量地球,而这一次,我们是丈量宇宙,即便历史回眸时,我们此刻那么幼稚 上下求索,虽死而犹未悔不都是每个信仰者的宿命。流浪地球让刘慈欣更火了,本来担心三体被国人买下版权的心也放下了许多,毕竟流浪地球是融合了人文的价值观,对商业做出了妥协,三体这样的硬核,希望能让更多人爱上科幻,在物质的世界里重新探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