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022-07-03 03:25:01 百科资料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一种检测方法,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而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被破坏,嗜酸性粒细胞被染成红色,然后滴入计数池内计数,可求得每升嗜酸性粒细胞数。
- 中文名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属性 医学检验学术语
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而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被破坏,嗜酸性粒细胞被染成红色,然后滴入计数池内计数,可求得每升嗜酸性粒细胞数。
参考值
0.05~0.30×10^9/L
临床意义
(一)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主要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二)其他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生理性改变
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出现一过性减少。健康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这与下丘脑-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分泌有关。
病理性改变
增高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银屑病等)、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何杰金病等。
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和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