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1700字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1700字
《浮世千重变,芳华几更迭》
先前对严歌苓不甚了解,电影是冲着冯导的才情去看的,以及影片各个系列的宣传海报,那种无限温柔里透着苍凉和冷漠,那种肆意的芳华笑容里藏的血色的阴暗和残酷。
影片很美,人物、音乐、背景、表现手法等等。我果然在黑漆漆的影院里抹眼泪了,从影片一开始萧穗子他们热情洋溢地跳舞的那段起,就忍不住眼眶发热。我不是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我才21岁,惭愧的是对那段历史也了解得不深入,可我说不清为什么,红色的旗帜、绿色的军装、满屏文化宣传语,当这些元素进入视野后,我心里有种庄严和兴奋感,「啊我终于目睹到那段远去的岁月了!」可能这种感觉蓄积得太久了,一时没忍住,眼泪就下来了。可能真的对过去的故事会有种莫名亲近,感谢冯导将芳华的故事视觉化。
我一直都觉得原著跟影视会存在蛮大的差异,选择呈现的情节片段也殊异,电影或是电视剧(网剧)总会对原本故事做些许改编处理。所以看过电影后立马找小说来看了,果然是不同的。不能单纯说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小说自有更细腻更丰沛的情节铺展,电影亦有为人称道的回味之处。影片过审时删减了些许,比如刘峰被众人开批斗会,这段其实挺重要的,所以电影里「触摸事件」过后不久刘峰被下放伐木工厂团里只有何小萍送他离开的这一段显得突兀,而小说里更详细地描写了众人对好人刘峰的背叛和抛弃,这个情节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
这里突然想起《霸王别姬》里关于文革的情节,段小楼和程蝶衣被批判,那把定情宝剑被扔进熊熊燃烧的火焰里,在红卫兵的逼迫镇压下,段小楼揭发妻子菊仙曾为妓女的耻辱过往,接着揭发程蝶衣为日本人唱堂会,蝶衣绝望后,同样发疯似地揭发段小楼种种恶行,一时间所有浓淡情谊尽数变为灰烬。那是整部影片里最经典的场景之一了。
说回《芳华》,它的英文译名叫「You Touched Me」,touch这个词有双关义,是触摸,也是感动。刘峰是毋庸置疑的男一号,那么那场因「触摸事件」导致的批斗会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刘峰的人生自此急转直下,从高处跌至谷底。电影少了这段情节,真心遗憾。但我喜欢电影的结尾处理,经历沧桑后的刘峰和小萍在一张长椅上依偎,她帮他点烟,刘峰学会了抽烟,小萍脸上也有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他们相伴,走到生命尽头。虽然电影未呈现他们那群人芳华过后垂垂老矣的面庞,确实没必要了,他们老去的岁月,就任凭观者想象吧。比起电影,小说残酷得多,刘峰得了肠癌去世,追悼会上还被下家催促,死后的怀念仪式都不能得到些许理解和尊重。女儿刘倩始终漠然,对父亲并没有足够的认可和崇敬,好人的一生终究被年轻人、被时代遗忘。
刘峰年老仍旧心里念着林丁丁,那个娇弱、歌喉嘹亮的文工团女兵,即使她贪慕虚荣一心嫁高官出国镀金,可刘峰心里的林丁丁还是原来的芳华样貌。我有时会想,为何刘峰对林丁丁钟情了一辈子?后来觉得可能就是因为「得不到」。得不到,心里才会有怀念,才会保留原来最单纯的倾慕,也不会因岁月流逝或是接触亲近而减少对对方的深情,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最好,而且往往像陈年的酒,时间俞长,反而添了更多情怀和仪式感,回味追忆的味道更浓重。
说句有点没人性的话,有时候会庆幸雷锋同志英年早逝,我怕他的光辉榜样也有一天被人浇了臭水,怕他也因为一丁点常人都有的欲望被大众绑架,怕公众把他定义为神。以奉献服务人民为生命终点,并且也是这样践行的,便几十年被人瞻仰和褒奖。真雷锋是幸运的,可「雷又锋」刘峰以一生的遭遇揭示了人性的阴暗、时代的苟且。众人用神龛束缚了他,不容许他有一丁点人性的欲望,他站在最高处被评标兵授奖章,以为大众真的对他敬重友好,结果最终被那群托高他的人拉下来,踩进尘埃里。
电影将观众带回上世纪七十年代,诸多中年人们收获了属于他们的芳华回忆盛宴。美,是真美,青春吐芳华,芬芳满山崖,可生活的真相本就脱离不了无奈、寂寞、残忍、悔恨、血腥这些负面的元素,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元素,「芳华」才更动人更明艳吧。
年轻一辈可能一时还理解不了老辈人的情怀和念旧,代际鸿沟时刻存在,可我们从不能否认,长辈的「芳华」就逊色于我们的「芳华」。浮世变迁,芳华更迭,岁月永远是最好的记录者和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