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3500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3500字
《人类简史》的演奏方式像是鼓,观点鲜明,且有重量感,一声声铿锵地敲进心里;《未来简史》像是长笛,悠长深远,为我们打开一扇望向未来的窗,虽然前路不明,但积极地指引我们望出去。 虽然个人来讲更喜欢《人类简史》,但望向未来确是更不容忽视的。所以对于《未来简史》,哪怕你看到一半,甚至可能会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未来会是那样,还是让我早点死了吧”,但此书依然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的叙事逻辑和主要内容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访谈对话节目:(个人浅谈,仅供参考)
主持人:我们人类目前已经让饥荒、瘟疫和战争基本得到控制,成为这个星球的控制者,那么未来根据人性的需求,我们未来最有可能想去追寻的就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我们该如何适应和引导这种变化,请问科学和文明两位嘉宾怎么看?
文明:最初我们相信泛神论,承认人类和动植物的平等性;但之后的农业革命,人类越来越多地把动植物视为自己的财产,于是和神达成交易:人类负责将剥削其他生物得到的部分产品献给诸神,而诸神来负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佑人的活动基本顺利,让人类对其他生物的控制得到意想上的支持,变得合情合理。后来甚至把更低等级的人也视为自己的资产。
科学:是的,那时候我们很多事情解释不明白,于是求助于神。但科学革命之后,我们人类破解了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的法则,我们单凭大家的合作就已经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提高产量,治疗疾病等,诸神也就慢慢失去了用武之地。我们确实已经在“化身为神”上越走越远。
主持人:刚才两位嘉宾都提到了人类对其他生物的控制,那么人类有什么特殊之处让我们可以这么做么?
文明:人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拥有灵魂,但动物没有灵魂,机器没有灵魂。
科学:我不太认同。这个概念是违反科学的基本原则的,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都没能找到灵魂的实体,如果灵魂没有实体,那么又能如何进化呢?如果不是进化来的,那么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谁能告诉它是哪天,怎么就突然出现了?
文明:好吧, 其实我是想说,人类的特别之处在于,人类有心灵。
科学:心灵?和灵魂有什么区别。
文明:心灵是各种主观体验的流动,比如痛苦、快乐、愤怒、爱等,这些体验集合起来,形成意识流。所以人类有感觉和欲望。
科学: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研究,目前基本上认为,意识是大脑中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的,发生在庞大的神经元中,但目前我们所了解的还很有限,无法给出具体的算法。而且我们并不认为这些意识流有什么功能。
文明:心灵意识当然有用,它具有极高的道德和政治价值,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得以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科学:你说的也有道理,但在生物学上来讲,确实没什么意义,它只是大脑某些程序制造出来的副产品。就如飞机起飞时的噪音一样,虽然存在,但是不是目的,也没有作用,也就是说几百万年来,几十亿生物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只是一种心理污染。
文明:这。。。。
科学:而且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实验可以证明。另外,如果未来计算机更加复杂,甚至能够代替医生、教师等职业,我们真能确认计算机没有感觉和欲望么。这些并不能说明人类的特殊之处。
文明(重新在椅子上坐正):我还有话要说,人类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我们能够创造出互为主体的实体。也就是说我们编织出了一张意义之网,并且相信它,在现实中构建秩序去实现它,让人们为之生存或死亡。而动物是做不到的,它们虽然也能想象,但只能想象实体之物,即这个世上存在的东西,但无法想象虚构的东西,比如猫永远无法想象出货币、谷歌、欧盟这些概念等,只有人类能够想象出这些虚构的事物。单靠生物学,又如何解释变化莫测的人类社会呢?比如十字军东征,生物学是无法解释的。
科学:这是你擅长的领域,你先说着,我先听听看。
文明:单个人类的基本能力没什么进展,甚至在倒退,但是虚构事物的能力在增强。自从5000年前,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还有货币),突破了人类大脑的数据处理限制,让人们可以开始创造更长更复杂的故事,并且在现实中构建社会秩序印证这些故事,让人们大规模地达成合作,让人类对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而且,科学,你好像在某些方面还推动了虚幻事物的存在和加强,而并没有强烈地反对。
科学:呃……我的关注点在于研究现实,我在乎的是力量,是治疗疾病,生产食物。对于价值观啊、社会秩序啊、伦理啊, 我都不是很擅长,也不太关注,这些是你的研究领域,其实咱们都是为了“痛苦最小化,快乐最大化”,所以目标是一样的, 所以咱们各研究各的领域就好了。
文明:但你确实对我的领域产生了影响,我的好多粉丝都去追随了你。原来我们认为有某种伟大的宇宙力量,有某种神的意愿,并且我们感受到这种意义,作为生活的主线。但现在你让我们觉得,整个宇宙是盲目、没有目标的,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再小不过的一个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一段时间,如麦克白所说的那个可悲的演员,在台上得意或者失意了一会儿,就再也悄无声息。因此现代文化的契约是: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科学:是,这个契约让人们放弃原本相信的“平衡”而是转为相信“不断的增长”。全球都在不断努力把自己的饼越做越大,因此我们面临的两难问题就是一方面要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在生态末日前悬崖勒马。
文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了新的应对办法,就是人文主义,让我们不需要伟大的宇宙计划也能找到意义。这就是:人们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并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当然我们内部也有些纷争,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也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问题。
科学(笑了笑):人文主义说要从自己的内在体验寻找意义,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真正的自我”。我们做的大量实验发现一个人左脑右脑常常有着不同的观点,最后的想法也不过是众多想法不断拉扯后产生的,人体内有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但叙事自我不会叙述所有细节,而是用事件的高潮和结果来编织故事,让人们信以为真,认为是自己的真实意思,其实是被误导的。这些都不过是生化算法的组合罢了。
主持人:科技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太大了,就拿就业来说,不管是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后来的服务业,我们都不是很担心,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些事情我们能比机器做的好。即使身体能力比不过,但认知能力上我们是有很大优势的。但现在连认知方面计算机已经做的很好了,比如用面部识别甄别罪犯、寻找失踪儿童,甚至EMI谱的曲子也得到了人们的称赞。计算机在一些领域,可能未来是全部领域,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科学:是的,未来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1、人类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2、社会会认为人类整体有价值,但是个人无价值,出现无用阶层;3、某些独特的个人有价值,这些人会成为超人类的精英阶层,大众时代结束,人类的不平等会进一步升级。
主持人:那么未来又能靠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来引导人类社会发展呢?
文明:我想答案应该是“新科技主义”,分为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希望让人类的心智升级,触碰到目前未知的体验。但心智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人本身的心智将会退化。如果那样,人类就可能沦为另外一种设计品。以往我们曾是升级版的黑猩猩,但未来人类可能变成放大版的蚂蚁。
主持人:那么数据主义呢?
文明:数据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也是一个数据处理的过程,崇尚信息自由,认为应该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介,产生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把一切连接到系统。而且,所有行为和体验,需要分享,分享才有价值。但我们也有很多担忧,我们使用数据是为了追求健康、幸福和力量,但一旦权力从人类手中交给算法,交给数据,人类就可能从设计者沦为芯片,再降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数据主义对人类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动物的威胁。
主持人:刚才两位谈到对未来的想法,都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预言,我们都受限于当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未来究竟怎样,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思考: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么?2、智能与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3、当无意识的智能算法很快就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有什么变化?
END
最后作者说“感谢我的另一半兼经理人Itzik,他……” 咦?这个偏旁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