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我们仨》读后感_1500字

2019-09-03 20:04:59 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

INGing
似是回忆,又似故事。杨绛先生笔下的生活平淡无奇,仅仅是文字描述,却又仿佛将一切都显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生活的快乐。钱杨夫妇的爱情、父母对女儿的爱、女儿对父母的爱,一丝一毫都渗透在字字句句中。
杨绛先生在写本书的时候女儿和丈夫都已相继离她而去,只剩她一人留存于世。书中写的是先生一家的旧时生活,我羡慕先生与钟书先生之间的爱情,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既相敬如宾,又细水流长。先生的不卑不亢让我非常欣赏,记得书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我们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
真的非常喜欢这种感觉,能感知对方的存在,而又互不打扰,能一起做喜欢的事,抑或是一起做不同的各自喜爱的事情,都是一种简单而又难得的幸福。
又如:
“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
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锺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他用浓墨给我开花脸,就是在这段时期,也是他开心的表现。”
一起探索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种快乐啊,正是因为这样的探索,才让真实平淡的生活显得格外趣致。
钱杨夫妇二人的爱情与舒婷的《致橡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如此甚好。
我更欣赏的是钱杨夫妇二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乐趣。“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在我看来,能够在苦难中不停阅读的人,一定是思想巨人,因为他们能时刻保持清醒,知道如何从现实中逃离,知道如何在自己的脑海中安身立命,也更能够看清现实。
在杨绛先生最后公布出来的钱媛去世前写的《我们仨》草稿中,可以看得出钱媛当时已经非常痛苦,字体已经难以写正,却仍坚持写作,记录她这一辈子与父母的点滴。
“爸爸不仅用墨笔在我脸上画胡子,在肚子上画鬼脸。”“他立刻把我比作猪撅咀,牛撞头,蟹吐沫。”这样的表达还有不少,都是从钱媛的手稿中摘录下来的,字里行间皆可见其与父亲感情至深。钱媛在《我们仨》手稿中很少描述自己的妈妈,我猜一方面是因为她们母女俩日日打长电话,圆圆想先多些写自己的爸爸,另一方面则真的是时不待人了。阿圆也为自己的父亲画像,在与父母的通信中也颇有趣味,自称为“丑女”“oxhead”,称爸妈为“mom”和“pop”。那种家庭氛围真的很融洽,简直可以形容为羡煞旁人,可见父母和教育的重要性。
自从迁居到了三里河寓所,杨绛先生才有了家的感觉,然而人生并不是童话故事。“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三个人终究是活成了一个人。他们走后,三里河也不再是家。
而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终于,她也离开了,她去梦里找寻先自己一步而去的丈夫和女儿。那是一个灿烂的季节,他们一家三口,终于在三里河的家中重逢了。这一次,不是在梦中,而是真的团聚了,希望他们在那边一切都好。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