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读后感_1500字
《姥姥语录》读后感1500字
倪萍的《姥姥语录》,我在大一之前看过前几章,但那时静不下心看书,也就只看了前几章。倪萍的姥姥原名刘鸿卿,用倪萍的话说,不识字的小老太太名字取得倒是挺有文化的。
在本书中,不仅看到了倪萍作为外孙女对于长辈的爱,也看到了姥姥对晚辈的教导影响深远。从小的谆谆教导、言传身教,对倪萍后来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是功不可没的。这一条条语录,教育了儿时的倪萍,也温暖了每个翻开这本书的读者。
“孩子,人就像种麦子,秋天撒上种子,一直到收成,如果都是大晴天,不下雨不刮风连个阴天也没有,你试试?来年收的麦子都是瘪的。人啊,啥事都得经历,错儿也得犯才是个真人,没有错儿那是画上的人。”
“命就是这样。越没有越想,越有越不要。人一辈子就走两条道儿,左腿说往东边走,右腿说往西边走。‘人’字不就那么写?都并一块儿那就不叫人了。”
“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我们的爱虽然都是小钱、零钱,但在姥姥的理财下,我们一点点地储存着,富富余余地花着。
别的不说,书念多了的人就比别人多活了好几辈子。念了书不用出门哪儿就都去到了。两条腿再能走,这一辈子能走多远?认了字看了书想上哪儿跟着书走就行了。”
给别人听的话就得先替别人想,人家愿不愿意听,听了难不难受、高不高兴。这一来二去,你的话就变了一半儿了。你看见人家脸上有个黑点,你不用直说。人家自己的脸,不比你更清楚吗?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你要真想说,你就先说自己脸上也有个黑点,人家听了心里就好受些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几度落泪,有感慨,也有想念。怎么世上有这么分得清轻重缓急的老太太呀?没有接受学校的教育,却把人生的这本书念出了自己的标准。
相比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些老奶奶,为了一点点菜地争得脸红耳赤、破口大骂;因为内心狭隘嫉妒别人,狠心地往鸭饲料里倒农药;一辈子都在争都在吵,不服气呀。这位刘姥姥真的是伟大啊,从小就教外孙女,心里要有两杆秤,大称衡量国家,小称衡量自家。凡事都拿去称上称称,对国家好的事情就算顾不上自己的利益了也要去做,对自己好的事情就算损害了国家一点点利益也不能做。姥姥就小就在教导孩子要爱国呀!
读完这本书,我不止一次想起我自己的外婆。我应该算是最早的那批留守儿童,四五岁都待在外婆身边。小时候我的父母为了要个男孩,去到广东一带避计划生育。我还记得当时因为找不到我父母,镇上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跑到我外婆家了解情况,并且以拆掉我们老家的木房子为威胁。那时候我的外公外婆被吓得呀,给人家好生伺候,嘴里的好话都说完了,好不容易把他们请走,赶紧跟我父母打电话。
避计划生育的那三年,我和妹妹就一直住在外婆家。妹妹是四个月左右就断奶被送回的,妈妈那时也是狠心,妹妹从小就特别瘦,抵抗力也不好,经常生病,但外婆还是艰难地把她拉扯大了。那三年,我没见过我父母,他们过年也不敢回家,直到我弟弟出生。他们回来了,我三岁的妹妹才知道什么叫做爸爸妈妈……
我妈常说,你们以后得多孝敬你们外公外婆,要是没有他们,我们的日子不知道得有多难。我爸在镇上开店的那十年,每次赶集我外婆都会拿几捆青菜来,为的是让我们少花点钱买菜。赶集的时候,外婆也会去卖菜,挑两篮子菜,走一两公里路,有时候卖的钱还不足二十。但每次集市快散的时候,外婆总会给我们一人一块钱买零食。直到现在,我已经二十好几了,但因为还在读书,外婆去赶集的还是会向我伸来十块五块的。我每次都笑着拒绝说:“外婆,我钱包里的钱都比你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