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_800字
2019-09-13 18:24:33 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800字
牺牲,个体的牺牲,是东野书里常见的一股暗流,在逻辑的表象下汹涌着。好如《嫌疑人X的献身》中石神的牺牲,甘于把生命奉献给爱情,爱得极其孤独。无独有偶,此书同样写到牺牲,只不过这里的牺牲,更多地着墨于一个“恨”字。
当下的时代,部分词汇的神圣性逐渐隐淡。“我爱你”三字可作为一个成语,面不改色地宣之于口,反正不用交税嘛。反观“我恨你”,某种意义上,似乎包裹着更多的真情感。三个字,脱口而出,可以是少年对大人的言语反抗,是缘分消磨殆尽后的放弃,是另一种表达爱意的撒娇,还象征着同那个刺痛自己的敌人宣战。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华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恨意最复杂的形式,不外乎秘而不宣的恨。归根结底,原生家庭的顽强塑造,改变面临的强大阻力,忽明忽暗的冲突与矛盾,意味着自我和解将会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选择花一辈子去恨,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可越到后面,恨来恨去还是最恨自己,弄得鸡犬不宁,身心俱疲,这样就有些不值了。从另一面看,“恨”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包含着往前看的美好远景。因此,不如选择一个信仰,然后去坚守,步履不停,走向自我的救赎之路。
说回来,此书有一处巧的地方,在于最大悬念的创新,“凶手的动机何在”取代“谁是凶手”。美中不足的是,其一,受限于第三人称的角度,细腻的心理描写不足,人性如何滋生蔓延,只能冷暖自知。其二,大概是这类小说的通病(包括翻译文学),即文笔实在乏善可陈,重心在挖脑洞,填坑,也算尚且理解。
以为所想。
PS:今天情人节,愿所有爱恨都有一个好的归属。
The End.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