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_2500字

2019-10-12 10:47:29 读后感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2500字

活着
2017-01-08 雅舍杰居
在《活着》的自序里面,余华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活着》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曾经在大学的时候翻过这本书,这里为什么要用翻字呢?因为在现在看来我觉得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连这边书的皮毛都没有触到,更别说其内核和书魂,当初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字就是“惨”,觉得讲的就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再读,却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多了一分沉重的思考。现在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讲述人是如何适应苦难,在苦难中依然坚强的活着,活着就是活着,福贵没有什么高深的哲学支撑他活下去,坚持他活下去的本身就是活着,有时候觉得人承受苦难的胸怀就是一个容器,痛苦就如盐,当痛苦的分量一样的时候,人承受苦难的容器越大,人所能感觉到的痛苦自然就越少。读完这本书,你不禁会感叹,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少苦难,还可以如此坚强的活着。
在《活着》这部作品里,是用死来丈量活着的意义,整部书充斥着死亡的残酷的气息,每次的死亡仿佛都如上天的阴谋,每次当生活出现了转机,感受到温情与希望的时候,接下来就有一个悲剧的出现,接连不断的死亡遭遇,才会让人体会到生的价值,死亡就是活着的参照物,不断的给生以震撼与威慑,死去的人安静的死去了,活着的人还是要无条件的活下去,在不断高潮着的死亡氛围里,主人公承受苦难的神经也越来越强大,他不是麻木,他是在替他最爱的那些人活着,人只有经受过死亡的洗礼,才会更加淡定坦然的面对生看这本书的时候,心揪得很疼很疼,胸口像被一块巨石压着,踹不过气来,伴随着干呕,这是第一次读一本书让我产生如此激烈的身体反应。
人生不过匆匆数十载,但是就这数十载的时间,福贵体会到了由大地主家的少爷变为一个一无所有的贫民的巨大心理落差,也经历了自己的战友,耍手段转走他们家祖辈家产的龙儿,自己的妻子儿女一个个死去的人生历程。
《活着》是有小说和电影版的,两个版本在他最爱的儿子和女儿的死亡呈现方式上是有所差异的。
对于他儿子有庆的死去,小说里面更悲一些,从艺术的角度以及悲剧层次的角度上,更倾向于小说的表达,小说里面的有庆是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结果抽血的护士不顾年幼的他,使劲的抽血,当他脸上已经没有血色,喊头晕时,护士只是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的说抽血都头晕,还是不顾他,继续抽,直到最后他全身冰凉,已经死去为止,这是一个人为的悲剧,对比之前最开始可怜的有庆想着要献血,一开始不让他上,他还着急了,到最后所有人的血型配不上时,喊他进去时他的兴奋和雀跃,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如此的讽刺,也让悲剧的色彩更浓厚。再就是与后面他姐姐也在产房去世,悲剧形成了一种叠加的效果。小说里有一段描写福贵瞒着家珍夜夜去儿子的坟地里去陪儿子说话,然后回来,福贵瞒着家珍,说是去县城看儿子去了,躺在床上的家珍还是知道了,她说:“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读到这一段,鼻子一酸,儿子是娘的心头肉,哪怕不能出去,没有人告诉她,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的直觉和敏感比什么都准。
对于他女儿的死去,在我看来,我觉得电影的表达方式略胜一筹,小说里只是写他因为生产大出血而死,而电影却添加了当初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整个社会打倒知识分子,学术权威的元素,而凤霞也是死于这种时代背景,凤霞的死是当初整个社会背景的一种折射,批斗学术权威,整个医院的医生就只有20出头的没有实际接生经验的小姑娘,当凤霞的丈夫想办法找到一个大夫时,却因为太饿,吃了7个馒头,最后活活胀住,没法儿救凤霞,看着有中戏谑中的真实感,及其荒唐,却又如此真实。在那个环境,在产房里死去的绝对不止凤霞一个,但是不会说话的凤霞,这么凄惨的死去却无法给这个世界留下她最后的控诉。
此外还有春生,和福贵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最后福贵的儿子也因他而死,面对这样的人,之前家珍内心一直无法原谅,拒绝他的钱财,但是就在他被打为反动派,快承受不住生命之痛时,这个无比善良的女人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还吧。终究春生还是去了,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在枪林弹雨中过来,经历了太多死亡考验,也见证太多生命死去的人,在面对尊严被剥夺那一刻,还是无法承受。
最后就是关于家珍,二喜以及凤霞的儿子,在小学里最后都一一死去,在小说里,在二喜死后,看起来还有让福贵可以活的东西,他想着香火还可以传承下去,还盼着鸡长大了变成鹅毛,鹅养大了变成养,羊大了又变成牛,但是当苦根死去后,福贵可谓说活着的任何寄托和希望都没有,但是他还是活着,直到这里才真正诠释了活着的本身。而影片的结局还是保留着希望,更温情一些,但是却没有余华作品里最后真正想传达的东西,这就是暴力美学的魅力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事物,它的毁灭带给人的震撼就越大,悲剧的感染力也就越强烈。
当然文中还是有很多充满温情的情节,首先就是家珍对福贵的不离不弃,哪怕这个男人开始的时候做了多少混账事,当他真心想过日子时,她还是可以和他一起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看到那段家珍回来的那个场景,福贵是雀跃的,是幸福的。再就是家庆这个懂事的孩子,光着脚丫在雪地里往学校跑,一个才十几岁的孩子,为了体谅父母承受他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一些东西。再就是二喜那段,如果不是双重意外,他们一家应该是幸福的,他初去凤霞家,什么都没有说,简单的一个嗯,到处张望,饭也没有吃,最后却带着人来给福贵家换屋顶的茅草,来给他们家粉墙,还带着一些生活用品,这是一个好人,也给福贵家,凤霞带来幸福的希望。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只要活着,就要去努力的活着,充满希望的活着,在叠加的悲剧面前,福贵还是如此坚强的活着,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矫情,去抱怨生活的呢?也许我们无法掌握命运,但是我们可以掌握我们面对命运的态度。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