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5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500字
看到有书友在读,打开翻了个开头,便觉得有趣,想看,看完了,完全没有觉得厌烦的时候。黄仁宇先生说当年美国出版社评价这本书定位于畅销书和学术书籍之间,出版不易。如今看来,正是这本书的定位才给了他如此的历史地位和如此多的拥趸,可读性强,角度特别,观点鲜明,再就是翻译的真是好呀,常常不由生出赞叹。
书中剖析了中国的官本位制度,放在大历史格局来看,是如何演化的,为什么是历史之必然,又是如何作用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更详细的叙述了在这大背景下的各色重要人物是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如何与这时代相处。为这个时代单调沉闷的画风添上几抹浓墨或重彩,也让画卷更生动更多细节。
随便写点不重要的。
皇帝原本是个好皇帝,种种迹象表明,万历资质优异。但放在大时代背景中,在文官集团的极力阻碍下,皇帝只是一种仪式象征,存在的目的是为道德做最后的背书,个人可为有限,加上万历本人心理太脆弱,从小宫中长大,又被太后和张居正管教呵护得太好,实战性不强,判断力不够,最后变成一世无为君主。
张居正如果不是死得太突然,可能会有改变历史的机会。万历年幼,他就一首把持朝政,行着皇帝的事。他确实是把大明帝国当成他自己的一样悉心管理,有些罪名换个角度,正是因为他是大学士的身份才加之合适,而如果是皇帝本人,这些根本不算罪名,或许还是功绩。所以,仅就为国为民来说,张大学士还是很合格的,做皇帝都算合格。但有一点,他作为皇帝的老师,不合格。
张居正排除万难保护戚继光,提拔私人,眼光和出发点都是很好的。若要与文官集团抗衡,推行新政,必然也需要有“私人”支持。而他并没有教会万历政治。在万历明事之后仍无力回天,甚至干脆放弃,也可能是看清了格局——无人可真正辅佐,并有能力协助制衡文官集团。于是生出无力感,只能以破罐破摔的被动抗议来表示不满。虽然万历也有过雄心壮志,但那也只是青年时期荷尔蒙暴涨的热情和野心刺激,以为自己有心励精图治就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当他突然发现世界不那么阳光,再被居心叵测之人混淆视听,一蹶不振也是情理之中。说到底,还是张居正这位老师没当好。估计信息传递太正面,历史的阴暗面讲得不够多,孩子心灵还是太脆弱。也不知张先生是有意为之还是万历悟性不够。
做个不知是否恰当的现代类比。独生子女,从小被细心呵护、锦衣玉食、学习着“真善美”成长起来的,越是天之骄子,越是自信、善良、勤奋、聪明…好词用尽,但缺乏面对挫折和复杂个人情感的勇气和方法。亲身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不公平,让三观受到很大冲击,沉沦、放弃、混混度日的也大有人在。如何让他慢慢认清现实,接受现实,依然还能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去改造现实,确实不容易。普通人尚是如此,何况帝王乎?
整个大明帝国,估计最拎得清现实的人也就是张居正了,而且还有变革的意愿和能力。可惜死的早。但随着万历逐渐长大,张居正的地位和权利也很难维持,毕竟对于皇家来说,张大学士可确实是逾越了不少。未必能如愿改革,甚至不能善终。
到了申时行时期,可能看到张居正的下场反省的更透彻,作为也更谨慎小心,也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大动作,一切以平衡为上。也许这就是他所处时期对帝国寿命最好的养护方式了。毕竟国家机器的运行是一项复杂而又精密的浩大工程,各个零件都要各就其位,恪尽其责,即便出些小问题也有合适的零件更换,或至少不影响大局。核心发动机再强劲,其他配套也得要跟上才行,否则越强劲的发动机只能让机器散架得更快,寿命更短。
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从大历史角度看历史。其实很多就是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