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1500字

2019-08-31 13:41:15 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1500字

这是一本写“我”童年的书,从我毫无察觉地被父母送走开始,从我回到南门那场细雨里的大火戛然而止。

我很佩服余华先生的逻辑思维,能讲童年时代的事以倒叙、插叙的方式讲述,让我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初看可能杂乱无章,但是写了父亲的过去,祖父的过去,曾祖父的过去,也写了弟弟、父亲、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等人的死亡。人物的命运无疑都是不堪的、悲苦的、荒唐的、可悲的。第三者的叙述视角看似毫无波澜但却像一颗石子激起读者心里千层浪。

一、童年在孩子心里的阴影。一个年幼的孩子,历经冰冷的家庭,畸形的亲情,虚伪的友情以及老师养父等成人的威胁,能活下去,是内心深处生命对死的恐惧,苍凉 。可以明显感觉到“我”对亲情和友情的渴望,对家庭和睦的期盼,“我”把最真挚的期望寄托在一个个身上,可他们回馈“我”的,都是一次次伤害。否则也不会绝望地说出“除了生命本身,我再也找不出活下去的另外理由了。”这样让人痛心的话。

二、冰冷的原生家庭。家庭在无视我很久以后,对我存在的确认是发现我是个要命的累赘。急忙把我送给别人。父亲与村里寡妇勾搭,孙广才是掉进粪坑死的,余华先生笔下的很多人物死亡都是肮脏的,与粪坑联系的。比如《兄弟》里的李光头父亲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掉进去死了。在粪坑里死去,不仅仅显示人物的卑微命运,也包含了一丝讥讽。祖父上山摔到腰,父亲就开始让祖父坐小板凳。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粮食,就是命。一家人,人口多,劳动力才多。我和祖父的存在,像“蛔虫”严重威胁着家庭的粮食。两个“蛔虫”的存在,没有温情,没有快乐,家庭变成了勾心斗角的场所,人变成了饭的奴隶。父亲天天找机会骂祖父,祖父想死,“爹活一天你就穷一天啊!”但没死成。于是父亲由祖父要死的欣喜转变为暴怒,让我天天在院里敲木头让祖父以为在给他做棺材催着祖父死。在给祖父催死的敲打声中,我开始了对父亲和家庭的恨。原生家庭带给一个孩子的悲痛,让这么小的孩子还没学会爱就在心底种下了恨的种子。谁知这家庭的畸形是一代代流传的。曾祖父死后,遗体在四处漏风的茅屋里挨冻了两天两夜,然后又被我祖父在呼啸的北风里扛了三十来里路,祖父很穷,想去城里当铺把曾祖父遗体当了。无情,不孝,麻木,穷困在祖父身上表现得那么生动。

三、畸形的教育方式。老师以威逼的方式惩罚学生致使学生“承认错误”。有人说,教育就是连哄带骗。我不愿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孩子,也不愿在一些不必去计较的事上去恐吓孩子。好的教育,是快乐地学习,希望有更多好老师。

四、时代带给人的创伤。(1)哥哥说,当我们想成为城里人时,城里人却在想成为歌唱家。这就是眼界。哥哥应该是明白了没有什么所谓的公平,从出生开始,他们就落后于别人。接触了外面的世界,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人与人的差距,心底的悲凉与无可奈何让他失去了往日的骄傲,他不再是那个敢拿着镰刀与别人拼死拼活的人,他开始畏惧人生,这无情的现实让他的一腔热血凝结成冰。(2)我祖父满怀着造桥的雄心大志,却很不合时宜地走在那个热衷于破坏的时代里。到头来这班人马不得不丧失最初的纯洁,他们什么活都干,连洗刷僵尸和掘坟也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不至于抛尸在荒野。

一个书评说死亡不是结束了生命,而是走出 了时间。在余华先生的笔下,确实是这样,活着,一直在承受苦难,太多太苦,让人揪心地疼,死亡反而像是一种解脱。

在细雨中呼喊,也在细雨中“回家”,呼喊的是我对家庭的渴望与无望,是我对亲情的向往与迷惘,这是我对人性温情的呼喊,一个来自小孩对成人世界的呼喊。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