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_700字
《看见》读后感700字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2014年知道了央视主持人柴静的作品《看见》,当当网销量也很不错,很遗憾听到一些负面的评价,未曾拜读,2015年有幸看了柴静关于空气污染深度调查之《穹顶之下》,对其佩服不已。《看见》一书2016年放入微信读书书架,2017年一口气读完,说实话更是惊叹、佩服不已,佩服于柴静强大的内心。
柴静从2001年入央视,到2014年离职。
在央视的这十几年,她的作品有“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同性恋”“女子监狱”“家庭暴力”“药家鑫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北京奥运”“征地深究”等等。这十几年每个重大事件的现场,几乎都有柴大记者的身影,这些不足以说明什么,可贵的是柴静在报道完每一个专题、事件之后,都在沉淀、反思。
她讲“采访不是用来评判,这是用来了解,不是用来改造世界,只是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这句话一出,我不知道打了多少同行的脸,很多记者没有独立的思想、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即使有也不敢讲出来,而是成为政治的附庸代政治发声,这个很可怕,你的受众是人民,如果人民最后都不相信了,新闻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新闻的核心是“真实”。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V字仇杀队》,读过一本书《1984》,说的就是这个。
一个好的记者是不带预设和反感的走进这个社会的人和事,走进这个社会的“疾病”,不带感情色彩的述说并与之打交道。
一个民主、文明、法制的社会也很需要好记者的发声、需要传媒的监督,但前提是你得客观、真实、立体、权威。
柴静通过《看见》一书,让我们了解并走进她采访的第一现场,以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做评价,或许柴静不求我们有所得,只求我们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