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_3500字

2019-09-23 09:32:00 读后感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3500字

如果你去研究古今中外的名人,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非常喜欢看书。非常著名的,比如钱钟书先生,是不折不扣的“书痴”,甚至他的名字里都有“书”,可谓嗜书如命。据说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一书的引文就有上万种,可见读书的数量是惊人的,而他记的笔记加起来也有一百七八十册。

我们普通人一年如果能读50本书,就非常不错了,因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均阅读水平。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阅读量是8本书,也就是大概一个半月读一本书。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读书太慢了”,“读完了记不住书中的内容”,“记住了书中的内容,却又不知道怎么付诸实践”。《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里基本上都谈到了大多数阅读者会遇到的问题,比如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叫大岩俊之。曾经在电子部件、半导体商社等四家公司担任法人销售,任职期间,销售额平均增速1.5倍,并且销售业绩始终保持第一。后来他走上创业的道路,无意间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之后,开始尝试大量阅读,经过摸索实践,他每年的阅读量达到了300本书。纵观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够每年看300本书的人真的少之又少。但是作者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了300本书之后,还是无法完全掌握书中的内容并加以运用。为此,作者参加了很多研讨会,努力研究,终于在读书这件事上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后来还成为了读书方法、思维导图等方向的专业导师。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作者一年读300本书并学以致用的读书法则。

这本书很薄,结构清晰,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如何读书,分别是阅读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和如何将知识付诸实践。当我们拿到一本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要怎么去读。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头读到尾、逐字阅读。也有一些人会跳过序言、目录、后记这几个部分直接看正文。但实际上这几个部分对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可以从序言里了解到作者关于此书的想法、撰写原因,作者的一些介绍和个人经历,以及书籍的主要内容和各章的一些总结;只读序言,就已近能够了解到这本书的一些精华知识;然后是目录部分,是一本书的大纲,我们出去旅行会大概看下这个地方有什么景点;看一部电影,也会去看一下它的简介,读书也是一样,通过目录我们就能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最后是后记,一般就是对全书的总结、出这本书想要感谢的人等等。可以说,仅仅通过序言、目录和后记我们就能够对全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自己对这本书是不是真的有兴趣,是不是跟自己的阅读目的相符合。如果这本书里有自己需要的知识,那就继续读下去;如果没有,甚至可以考虑放弃,其实,不读也是一种勇气。

我们在学生时代,老师总是让我们认真“读书”,好像必须认认真真读过每一个字,才算是完成了阅读的任务。这会让我们很被动的接受知识,忽视了阅读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在选择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要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我想从中获得什么”,“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头脑中有一个目的的时候,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比如现在你闭上双眼,想一想周围有多少个蓝色的物体,你可能会一脸茫然,可是睁开眼睛之后,你的眼睛就会立即开始寻找蓝色的物体,发现原来身边蓝色的物体还真不少;阅读也是一样,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目的,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你真正需要的信息就都会不断映入眼帘。

根据二八法则,一本书中真正精华的只有20%的内容。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阅读经验,发现这20%中最重要的又仅有4%。也就是说,一本200页的书,真正核心的只有8页而已,其余的不读也罢。可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断舍离,果断抛弃掉书中无用的东西,集中火力掌握最核心的知识。

在读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有划线划重点的习惯,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会发现,看完之后,还是记不住。作者在书中也谈到了如何通过记笔记来牢记书中的内容。首先,我们为什么会记不住呢?

其实这要说到我们大脑的记忆系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记忆力曲线叫“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通过这个记忆力曲线,我们发现,大脑遗忘的速度非常快,20分钟后,遗忘42%;1小时候遗忘56%;一天后,忘记74%;一周后,忘记77%;一个月后,忘记79%,之后的时间里记忆就不会有太大变化。从这里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经常复习,那我们看完就忘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们想要牢记书中的知识,就要在一周内反复激活这些知识点,那怎么激活呢?

答案是思维导图。这个答案可能没什么新意,因为思维导图目前应用的很广泛。我自己也经常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自己的思想。那我们是边读边制作思维导图还是读完之后再制作呢?两种都可以。如果做两遍,效果更佳。在阅读的时候制作思维导图可以理清书的主线,读完之后不看书自己再画一遍,能够加深印象,以后更不容易忘记。

刚才我们讲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里说,一天后就会忘记74%的信息,那就是说我们还是能够记住26%的信息,那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我们无意识就能记住呢?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哪些事情即使过了很久都记忆犹新呢?比如我们的初吻肯定不会忘,比如我们第一次去国外旅行也不容易忘、再或者特别亲密的人的离世更不会忘等等,这些事情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带给我们情绪上巨大的波动,要么兴奋、要么甜蜜、要么伤心、或者恐惧等等。

当我们的情绪产生巨大波动的时候,我们大脑里有一个叫“海马体”的器官就会异常活跃,这些信息就会被认为是重要信息储存在大脑里。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提倡说带着感情去读的原因。

还有一些书中的故事,我们好像也没有特别有意识去记,但是发现也记得住。因为故事里有人物,时间,地点,各种场景,能够刺激我们的感官系统。我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小时候喜欢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长大了喜欢看文学作品里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特别有代入感,跟着主人公一起去冒险,体验喜怒哀乐,在故事里我们多少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

其实每个人都有故事,也都有创造故事的能力,如果把学到的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储存在脑海里,那就不容易被忘记,比如小时候我们听的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龟兔赛跑等,仍旧鲜活地存在我们的大脑里。

记完思维导图笔记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问自己,下一步要采取哪些行动?这是非常重要并且容易被忽略的一步。也是作者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讲到的第三个方面,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和能力。比如,很多人都想创业或者开自己的公众号,上了很多自媒体的在线课程,看了很多关于自媒体的书,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开一个微信公众号,边学边写,从实践中更能摸索到真知。

这还是要跟阅读目的挂钩,你看这本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消遣,那看完就没什么事了;如果只是为了获取信息,那看完书,再整理一下笔记也就可以了;如果是为了提高能力,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或者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那就要时刻想着怎么转化知识为实际行动和能力。阅读目的是很重要的,你的目的决定了你的阅读层次。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的和目标又有些不一样。比如你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可能是想自己创业,但你的目标是一年后,以讲师的身份创业。后者更清晰更接地气。

将知识转为为行动也还是有些小技巧的。作者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提到了一些方法论,比如制定目标时可以采用的SMART法则(Specific具体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 Attainable可实现的, Relevent相关的, Time-based有时限性的);排列目标的优先顺序时我们可以选择四象限法则(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实施目标时可以采用5W1H,即六何分析法,就是要搞清楚要做什么事情(What),在哪里做(where),什么时候做(when),和谁一起做(who),为什么做这个(why),以及如何做(how)。

要先明确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然后想一想要达成的目标的位置,思考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实时监控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离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如果更远了,需要做哪些调整?这个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会不断变化,它会带给我们最真实的目标反馈。目标反馈机制是行动的指南针,只单纯地行动而不去看结果,即使路走偏了也会一无所知。

读书对人会产生很多的影响,最深远的影响是它会无形之中塑造我们,我们看什么样的书,可能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跟吃东西是一样的,如果老是吃麦当劳快餐,身体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像《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只要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记笔记方法、行动方法,不管我们每年能不能读到300本书,我们在阅读和学习这条路上都会越走越宽,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阅读而有所改变。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