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_1500字
《悉达多》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是有魔力的。
睡前翻开看了五十页,悉达多在沙门生活中刚听说了佛陀,于是很困了关灯睡觉。然半睡中,悉达多的名字像闪电一样,不断流窜在神经元里,时不时还令心脏惊惧一把。知道不能睡了,开灯仔细读完这本书。
看完困意丧失,这本书让人思考的太多,千头万绪却又被一个“唵”字轰隆隆的,席卷了脑中所有的想法。读后感几乎也写不出。
悉达多的旅程太真切,完全不像一部小说。他的旅程百转千回,给人的思考却是深刻而凝重的。每一回,以为他达到了心中所想的时候,实际上却是令自己的一部分死亡。
在他出生于印度最高种姓阶级,受到最好的教育而出类拔萃,却坚定的要追随沙门的时候。我以为,这个抛弃掉荣华的贵族,度过三年清苦禁欲的流浪生活,定是要悟了。结果他不满足,佛陀的圣光只震撼了他,没能笼罩他。佛陀的仁慈和教义,只让他心中的困惑更清晰。
在悉达多衣衫褴褛的沙门生活中,为抛弃自我,在斋戒中摈弃吃的欲望,在动物濒死的躯体中投入的灵魂,在克己的修炼中磨练意志,当这些行为完成后,悉达多发现他还是他,他的自我还在,仍在轮回的痛苦里。佛陀的教义能使他臣服,却不能改变他的发心。悉达多研读了无数经典,履行了常人不能承受的修行,却不能了解自己。于是在和佛陀的谈话中领悟到他要追求的空无,要放弃自己“我”,其实是千方百计的逃避“自我”。这是他的第一次死亡。
追随佛教义的悉达多消失了。
这促使他开始探寻内心深处的愿望。开始正视以往害怕的,逃的远远的东西。悉达多遇到了爱情和财富。
在他真切的追随内心,积极的入世发挥所能,却丝毫不在乎钱财,只是把它当作获得爱情的必要条件来运作时。我以为他这种“活在世间又不属于它的态度”定是要悟了。结果他迷失了。他沉在欲望的深处,颓废落败痛恨自己,投河寻死的时候被隐约传来的“唵”声警醒,我又以为他要悟了。
结果是一个残败腐朽的“悉达多”死去了。
此时的悉达多是迷茫的,即使知道佛不能拯救他,罪恶又是自己成佛的必经之路,但前路仍是漫漫长夜。
当悉达多遇到摆渡人,了解了河水的沉默和宽容,铅华洗尽戾气尽除,我以为他终于了悟了。然他遇到了最大的难关,亲情一他的儿子。
不肖的儿子勾起了他最深沉浓郁的感情,甚至从来不会真正爱别人的悉达多,彻底妥协了自己。他无法放弃。儿子逃走,给悉达多的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伤痕。多次偷偷接近儿子曾生活的地方,想把儿子带回自己身边。在经历漫长的痛苦,河水无言的映照,还有好友摆渡人真挚的倾听后,终于最后一个“悉达多”死掉了。
这时的悉达多,没有了清规戒律,没有了自我的骄傲,没有了自我的厌弃,没有了爱情的困着,没有了亲情的执念,甚至也没有了成佛的心,他一个个的死去,他才成就了自己。
结局写的美好的让人心悸。揭露生命真谛,一切原本都发生在生活中。生活给什么,就接受什么,生命展现什么,就爱什么。没有好坏之分。一切存在着的物体,有形的与我们有同样的性质,无形的又产生在有形之上。没有你我之分。生命的长河,七情六欲都是美,因为它们都处在源源不绝的循环之中。所以无生无死,存在着的就是最好的时候。我们只需追寻着“觉知”,便可以拓展生命到无穷尽的广度。我们只需秉持“爱”,便可以理解大地上生发的一切情感。像文中多次提到沉默的河水,教会了悉达多倾听和宽容的水,它可承载一切事物,它可摆渡所有人,可化作汗水滴落,可盛在金杯畅饮。可肮脏污秽,可清澈明晰。可汹涌澎湃,可静水流深。它把万物的吵杂化作一声“唵”字梵语响彻天际却又大希无声。贫乏的语言无法传达智慧,但令人看到最终,它是生生息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