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_3500字

2019-09-02 20:34:33 读后感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3500字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

毛姆

◆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 在度过了生命的黄金年华之后,你会发现你能欣然参与的活动已为数不多。除了象棋、填字游戏,几乎没有一种你一个人就能玩起来的游戏。

个有好处吧!一直读一本他的带入感强,能让你像活进那个世界。一次多本也许就要淡一些,甚至可能你没一本都只是看个开头就扔下了。

>在我看来,最好是按照你个人的喜好来阅读这些书,甚至不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而言,同时阅读四到五本书会更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 跳跃式阅读和小说节选

我要不不跳,一跳我就直接不想看了,现在的网络小说跳读更加简单,有的全是废话,连着跳几章都不影响,有些紧凑的小说,更本没法跳,跳一章可能就不知道说啥了,特别是名著,外国名著的翻译本,名字人物太复杂,有的正本看完还搞不清楚人关系,如果跳着看,估计可以直接看个开头和结尾了。

>一旦读者开始跳读,便会发现很难停下,于是可能错过许多本来可能有助于他阅读的内容。

是啊!现在的网络小说你可以删除一半都没啥影响,但是有的大家写的小说,他本就是用一生才写完一本,修改无数,早已经是精益求精,他们的文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能否删减则取决于是什么样的大家之作。

金,说的对,小说就是讲故事,把一个故事讲好了,什么政治,人性,也就自己出来了。

>小说是唯一能供我们讨论当下社会问题的媒介

◆ 一部好小说应该具有哪些特性

>> 所以,只要一个小说家能够借由个性来观察他的人物,并且他笔下的人物鲜明到足以让人误以为那是一个独创的人物,他就已经很成功了。

>> 很久之后,作家们才明白,不管景物描写多么富有诗意,多么逼真、形象,如果无益于推动故事的发展或者读者了解人物,那就是多余的废话。

◆ 小说家不是故事员,但小说要有故事

>> 斯特菲尔德爵士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欢娱是短暂的;情景是好笑的;代价是高昂的。如果切斯特菲尔德爵士寿命够长,活到今天并阅读过现代小说,也许他会做出这样评价:行为是重复的;叙述是冗长的;感受是乏味的。

>> 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对人物的塑造简单、粗略。

◆ 关于畅销书的好与坏

>> “除非是为了钱财,只要不是白痴的人,便不会愿意写作。”

◆ 谈谈《呼啸山庄》的美与丑

>> 起初她并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连贯,她是在后来才想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借一个人物之口向另一个人物讲述一连串的事件。

其实我觉得很多作家写作确实是为钱,但是他们开始再写的时候绝对不是这样想的,不然,他可能只会急躁,而且我认为更多是一种宣泄,内心的一种向往,从而成就他写作的动力。

有的人写小说,用十年二十年去收集材料,去创作,去修改,有的甚至是死后那本书才成名,如果是为了钱,我想他笔下的人就不会那么生动吧!

很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看的太透彻,而发至内心的一种宣泄吧!就像知音难求,唯有纸间挥墨。

>为什么在讲述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时,她会把自己隐藏起来?我想,这是因为她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在故事中不经意泄露了出来。

>> 关键在于读者总是不相信一个作家的虚构能力,他们不愿意相信作家可以完全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力而凭空创造出人物。

哈哈,想必这就是人的多变吧!社会环境将我其他人格全部压制,只留下对我们最安全的一个人格,保护自己。

>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统一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居住着不止一个人,这些人往往还是相互矛盾的。将用自己拼凑起来的人物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便是小说家的独特能力。作为小说家,最大的不幸便在于不能赋予人物以生命,不管他的故事与人物对彼此多么重要,却和他本身毫不相干。

◆ 巴尔扎克其人与《高老头》

>> 在所有为世界精神财富添砖加瓦的伟大小说家中,我以为其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巴尔扎克了,他毫无疑问是个天才。

>> 情节必须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读者,还要选取人们最关心的主题,或是爱情,或是财富,或是荣誉和生命价值。也或者,巴尔扎克从中懂得了,要使作品获得读者的青睐,他自己就必须保持住激情,不管这种激情显得有多么浅薄、轻浮乃至矫揉造作,但只要这种情感足够强烈,那么读者免不了会被作者所打动。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吧!正如很多天才那样,一头扎进去,享受再其中,可在外人眼里他们就是群疯子,甚至无所事事。

有人问我,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我答不知。

他却说:那就是做着喜欢的事赚着钱。

可大多数,是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甚至不擅长事。嘻嘻

>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对故事中出现的每一处场景做实地考察,有时为了看看他小说里面要描写的某条街道或房子,甚至不惜长途跋涉。

>>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和所有的小说家一样,都是以熟悉的人物为原型的,但作为小说人物,总要适当发挥想象力的,因此说他们实际是他的想象产物也不无不可。他在给人物命名上十分讲究,不惜为此绞尽脑汁,在他的想法中,名字是与人物的性格及外貌息息相关的。

>> 他似乎从未学会只交代必须的内容,省去不必要的内容。他还要向你展现小说人物的外貌、性格、出身、习惯和缺点,把这些全部交待清楚后,他才会开始进入正题。他笔下的人物常会带有他那种活跃的个性,因此与现实生活相比就有些失真。

>> 这样看来,精美的文笔并非小说家必备的基本素养了,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敏锐的观察及对人性的关注、认识和同情才是。当然,文笔精美无论如何总要比文笔糟糕强的。

◆ 福楼拜其人与《包法利夫人》

>> 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 福楼拜的座右铭来自布封的一句格言:想写得好,就得感觉到位,思考到位,叙述到位。他以为,要表达某样东西,只存在唯一贴切的词,不可能有第二个,措辞必须像手套适合手一样恰到好处。他想把散文写得既畅达又精确、既简洁又多样,像诗一样富有韵律、节奏和乐感,又不失散文的本色。为达到以上优美的效果,他不仅打算使用日常用语,若有必要,还打算使用粗俗的俚语。

>> “当我读一个句子感到有些不顺畅或者重复时,我就知道它一定是写错了。”

◆ 读《战争与和平》,兼谈托尔斯泰的为人与信仰

>> 。少女形象的拿捏是最让小说家头痛的。这不难理解,她们过于年轻幼稚,尚未形成自己的个性。

◆ 读莫泊桑,兼谈有十全十美的小说家吗

>> 他不大分析人物,也不关心人物为什么是这样。那些人物只是行动着,至于其行动背后的动因,他从不深究。他说:“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完全是用外部生活显示的,这便是长篇小说或者短篇小说中的心理学。”

◆ 读契诃夫,兼谈短篇小说可以无头无尾吗

>> 有人想不出故事,却照样写出了小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本领。只要想出两到三个人物,把他们相互的关系介绍一下,轻轻松松,小说就写好了。所以,只要你觉得这能称为小说艺术,还有比小说更方便的艺术吗?

◆ 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

>> 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是为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实现自己所寻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

>> 故事的大致内容:一个东方的年轻国王登基后,想要治理好他的王国,为了成为世上最英明的君王,便召来了国内所有的贤士,他命令贤士们去收集世上所有的智识慧言,编纂成册,供他阅读。贤士们奉命而去。三十年过后,贤士们牵着一队背载五千册书的骆驼队回来了。他们告诉国王,这五千册书中收录了天下所有的智识慧言。然而,忙于国事的国王并没有时间读那么多书,他命令贤士们回去加以精选。十五年过后,贤士们回来了,这次骆驼背上只有五百册书。他们禀告国王,读完这五百册书,就能尽知天下智慧。然而五百册还是太多,他们奉命再做精选。又过了十年,贤士们带着五十册书回来了。但国王已年迈不堪,疲惫到连五十册书也读不了了。于是他下令,让他们再做一次精选,做出一本囊括人类智慧精华的书,让他最终能够学到他最迫切需要的知识。贤士们奉命而去。又过了五年,归来的贤士们自己也成了老年人。那本包含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书被贤士们送到国王手里,然而,此时的国王已经奄奄一息,连一本书也来不及读了。

>> 一个人抱持怎样的哲学观念取决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读完宗教书后,我知道了什么

>> 人是有感情的、脆弱的、愚昧的、可怜的,让他承受像上帝的愤怒这样的大事似乎不太合适。宽恕他人的罪过并不是件难事,只要你站在他人的立场想一想,便不难找到他做下不该做的事的原因,也便能找到替他辩解的理由。

◆ 真、美、善之我见

>>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美,而在于正确的行动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