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2100字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2100字
以高墙始,以拆墙终。
1961年8月13日建起的柏林墙,拉开了两次热战之后的冷战序幕。这“高墙”,将德国一分为二——东为民主德国(东德),苏共当权,象征共产主义战线;西为联邦德国(西德),象征资本主义阵线。东西德的对立,也影射or映射世界北约华约两大组织的对抗。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肯叔让《巨人的陨落》里的第三代站到了历史前台,以他们之眼见证冷战期各国百态,借他们之手推动美苏两大阵营的内政外交,构思之精,叹为观止!
在书中,美国种族隔离、苏联西伯利亚劳改营、东德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苏联十月政变、马丁路德金遇刺、水门事件、东欧剧变等历史事件,历历在目;约翰·肯尼迪、罗伯特·肯尼迪、马丁·路德·金、林登·约翰逊、理查德·尼克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历史人物,栩栩眼前。在描写冷战的同时,还描述了同一时期的大众心理状态。或者说叙述冷战只是我们给第三部的界定,肯叔的世纪三部曲本身就是要反映那一历史时期的All——包括冷战,包括嬉皮士文化、毒品文化、性解放运动等等。磅礴百年的世纪史浓缩于此,不妨掩卷沉思。
首先,在政治上,一切都是息息相关的。拿差点导致世界热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来说,让我们捋一下脉络:古巴革命——美古关系恶化 断交制裁——猪湾事件——古向苏求援——赫鲁晓夫在古部署导弹(美在土耳其部署,美苏平衡战略制衡)——苏否认,美发现——美海上封锁——苏寻求妥协撤导——结束。每一个事件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如果赫鲁晓夫或者肯尼迪哪个脑子一热,或者任一环节出现偏差,那么蝴蝶翅膀扇起的飓风将刮遍整个世界。大小事无不如此。
其二,不同的立场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陷入其中,自己再荒诞都会觉察不到,唯愿我兼听则明,多读多看以启智。每个人都会由于自身的心智模式,去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譬如叙述美国的种族骚乱,我们会一起跟着批判美国的民权;叙述美国明里定义伊朗为恐怖主义(真主党)支持者予以打击而背地里里根政府资助疯狂进行杀戮和绑架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游击队,我们司空见惯;而叙述东德的秘密警察时,因为一直是东德指代了共产主义,一些人就心里会不痛快(这很正常)。从作者的叙述来看,共产主义是残暴的、高压的,只有特权和秘密警察。或许北约组织或者更多都认为共产主义是这样的,因为历史的原因。可以说,苏共没开个好头。(这本书的销量也间接反映了西方的一种共情。东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这么尖锐,也能间接管窥一斑。)好比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宗教多个派别,同一个政党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土壤下发展结果千差万别。中共和苏共在初始纲领趋向一致,现在我们更多的趋向于“中国特色”。之前不太理解,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从当权者的角度,以某一思想为纲,在适应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过程中淡化一些方面强调一些方面是必要的。中共现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要比之前好多了。真希望也有一个肯叔这样的大师,把东方的观点也能融入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相对客观地描述,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真实的东方。套用主角之一德米卡的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应该帮忙解决问题,而不是四处煽风点火。”“许多人正在认真工作以期改变苏联的面貌。再给我们更多时间吧。” 主人公之一卡拉也说:留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是的,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呢?让我们也如众多主人公一样,致力于让我们的下一代生活更美好吧。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冷战闭幕。尾声以奥巴马上台结局,相当于宣告美国的民权运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不过肯叔没料到吧,近几年美国大规模种族骚乱频起,是不是“永恒的边缘”一语成谶?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愿“边缘”不再“永恒”!
(╹◡╹)ノ~朴素的分割线(╹◡╹)ノ
本书叙述方式和前两部有些不同,分了10 PART,摘录部分做简要回顾(基本无剧透,只涉及部分历史事件):
高墙:美国自由之行运动,苏联劳动营,1961柏林“高墙”始建。
缺陷:美种族隔离,1961古巴猪湾事件,肯尼迪私情,东德逃往西德致残(“缺陷”?)
孤岛:古巴导弹危机(古巴777公里长,美国不认为古巴是个国家,而是个岛,“孤岛”)
枪声:1963年约翰·肯尼迪遇刺的“枪声”
高歌:约翰逊1964通过《民权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权法案》,苏联十月政变,美对越战争。嬉皮士文化摇滚“高歌”。所谓“音乐里只有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各个音符,没有奸细,没有叛国者,没有警察,更没有墙。”
花朵:1968年4月美国民运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枪暗杀,1968春节攻势,布拉格之春运动(春?“花朵”?),毒品文化,性解放运动。
监听:1972年水门事件,美总统“监听”民主党
围场:华约北约组织,波兰团结公会(“围场”?),黎巴嫩真主党
爆炸:真主党轰炸海军陆战队贝鲁特兵营(为报复美国第六舰队对苏克埃尔格拉布村无辜穆斯林平民的轰炸),1985贝鲁特汽车炸弹“爆炸”。“一起爆炸总会带来另一起爆炸”。
墙:柏林墙开放,东德人和西德人聚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