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_15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作者回忆集中营的经历,他以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而得以使我们相信后半部分所述的内容具有的实际意义。
正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才有实现精神升华的机会。
在无法改变的环境摧残下,他的精神力量却因此而被滋养得异常强大。有些人被困境摧毁,而有些人却因此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
作者所经历的是他无法选择的,他所受的非人的折磨是从外界而来的,他直面一切,不停探索生命的意义所在。
而反观自身,我们所处的环境比之要好不知多少倍,可是许多人却硬要造出一个集中营,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他们哀叹命运的不公,满眼尽是不如人意,他们愤怒、焦躁、抗拒、压抑……这样的情景在当下还少吗?
遇到这本书,我感到幸运,它指导了我在深感艰难与困顿的时候如何去做,它要我直面而不是逃避。
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他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寻到了这个意义,一切苦痛便再不会让我感到抗拒,恐惧与焦灼便不会再控制我的身体,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便不会再慌乱不安。
意义感对我来说很重要,没有意义,开心的时刻也会觉得无趣,更不用说困难带来的压力了。作者提到找寻意义的三种方式:
这三种方式我都曾经历过,也的确能够从中获得不同的动力。第三种方式往往与第二种并存,能够从中获得正向的驱动力并不容易,然而对于不可避免的苦难,要么被它纠缠欺侮,要么将其内化升华,以我浅薄的经历暂时还没发现有其他可逃避的途径。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在集中营里,有两种很有特点的人,一种通常是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同样身为犯人的人,他们对同伴表现出极其凶残的一面;另一种在艰难的处境里仍保有可贵的慈悲心。
在得到释放后,这些曾经历苦难的人们也有两种很特别的表现,一是感觉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无力感;一是深感境遇不公的报复感。
通过这些观察,作者指出,人心的两面是共存的,表现出哪一点,不是环境的产物,而是自己的选择。
这让我震惊,然而的确如此。将自己的行为推脱给外界环境影响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理由,然而这却阻断了为自己负责的道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我们会拥有同样一段经历,但却永远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感受,这是每个人孤独的来源,也造就了理解的稀有。我们只能接受属于我们的特定任务,并做出决定我们未来的选择。我们的未来,是我们一步步走出来的。即使有再多的迫不得已,突破或隐忍也都是自己的选择。
在做出个人选择时,我们肯定了我们的自主性。“一个人不是万物之中的一物,物是相互决定的,”弗兰克尔写道:“但人最终是自主决定的。他现在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都是自主决定的结果。”
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命运,也一直在这样做,只是很多时候,以为自己是被迫的,以为自己别无选择。在那个限度内,我们可以接近那个最大值,也可以滑向那个最小值,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活着便是一种馈赠,活着便拥有无限可能。我一直在找寻这意义感,也因这意义感而继续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