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55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5500字
整整一个冬春交季,历时461小时。读完了孙皓晖老师16年艰苦创作,共50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大秦帝国》原著,共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六大部。作者孙皓晖: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秋天—2008年4月,历时15年创作的《大秦帝国》504万字。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最初接触大秦帝国是2008年左右,观看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历史电视剧,由黄健中导演执导,孙皓晖编剧,侯勇、王志飞、高圆圆、杜雨露、李立群、许还山等领衔主演。当时熟悉这部以商鞅为轴心的历史大戏里,王志飞演绎的战国名士商鞅,打动了观众。政治戏和男人戏,秦国的强势崛起,既是颂歌又是悲歌,这一出灿烂的悲喜剧,通过本剧客观地表现出来了。有着浩荡感激的伟岸情怀,故事大开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荡,对自己负责、对理想忠诚,无论观众站在什么角度去评价,都有自己的话说,一部电视剧让人有话说,说得痛快,抒发胸襟之内的块垒
—
民心啊,人性。质朴至高的民心人性。
商君归来兮,三生为神。夫人归来兮,三世圣女。
看到商於人民为商君的至高葬礼篇,又忍不住落泪了。
二
旷世的红颜,千古的爱妻,肝胆的君臣,惊天的伟业。集此一生的昭昭大德、磐磐大才,极刑车裂又何妨?!轰然车裂,也是成就他不朽英名的感叹号!他就是万古强臣,商君--卫鞅。千秋功罪,但与人评!!!
三
古往今来,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为政者?!血性的时代,催生了血性的王者与臣民!
当殚尽竭虑,呕心沥血,和卫鞅厉图变法,在血性秦国由弱变强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功勋的国君嬴渠梁,英年呕心沥血而逝,下葬之时。上苍落泪降悲雨,黄土路滑马不行。当下,数百老秦人。泪请抬灵上山。大雨中,万千乡野匹夫为国君义勇抬灵。
“雨幕无边,天地肃穆。白氏老族长向灵车深深一躬,举起令旗,猛然跺脚,嘶声哭喊:老秦人哟。送国君哟,好国君哟,去得旱哟,日子好哟,公何在哟。一声号子,老泪纵横,齐声呼应,万众痛哭。雨雾萧萧,天地变色。妇孺挽手,童子噤声”。
更别说他,山无棱,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的传奇爱情!他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我喜欢历史,之前却不喜欢历史小说,究其实,是怕自己本身薄弱的辨别力被荧幕剧本似的历史小说误导。只是零敲碎打看一些史书,最是感兴趣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多事之时,大争之世”、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500年的乱世激发了文人武士最大的光芒,百家争鸣、变法改革、信人奋士,诞生出一大批卓越的治世之能臣。
鲁迅先生曾说过,三国最宜做小说,春秋战国最不宜,大概是因为春秋战国诸侯并立、人物众多、事件庞杂、史料难辨、取舍实不易。凡此种种,更显得《大秦帝国》成书的难能可贵。本套书籍共6卷11本,从秦国秦孝公商鞅筚路蓝缕的法治裂变起,经秦惠文王张仪司马错的继承法治约纵连横、秦昭王白起范雎的金戈铁马远交近攻,到始皇帝李斯王翦蒙恬的大一统,包括期间不甚作为但也最终顺利过渡的秦武王四年举鼎而亡、孝文王与庄襄王孱弱四年身亡,共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七位君主,最终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作者写此书的初衷也是为了让中国文明源头不再因后世朝代的政治性需求而将那个煌煌璀璨的帝国功业被简单粗暴的“暴秦说”掩盖误解,而以更加客观更加丰满更加公平的姿势让后世了解。
作者孙皓晖以深厚的历史底蕴用小说为载体却最大程度的尊重历史并反思历史,宏伟地勾勒那段历史,细腻到人物的饮食起居、深刻到人物的心理剖析与性格因果,将这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英雄与奸佞的神奇故事与悲欢离合以生动串联,编织了那个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及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黑色裂变
秦孝公接手君父连年征战留下的积贫积弱的秦国,在“六国卑秦”的现实无奈下,奋力而为,“求贤令”敢于细数先辈为政谬误,敢于与天下能让秦国变强变大的有志之士共分国土,让身在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魏国而不得志的商鞅感奋不已,从此历史上出现了绝无仅有的君臣共事。商鞅以其出色的法家理念在秦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彻底变法,从诸侯到郡县,国家管理如臂指使;从井田到阡陌、废除奴隶制、鼓励耕战爵位制,国家人民闻战则喜;刑上大夫、礼下庶民,法令统一、上行下效,国家精神奋发不已……历经20年彻底变法,民有余粮、兵有精武,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革,最重要的是,政令稳定、执法从严,为后世大出天下奠定了稳定而厚实的治理基础。
战国之世,变法是大势所趋,王道大而无当,谁先变法谁先强大,谁变法彻底谁持续强大。魏国经李理吴起变法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大强国,韩国齐国相继变法也都强大一时,之所以唯独秦国变法最终统一华夏,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国变法最为彻底持久,这不仅得益于商鞅乃彻头彻尾的法家奇才,更得益于秦孝公海纳百川般的心胸与罕见的政治手腕,从不担心商鞅的功高盖主,从不忌惮不遏制商鞅之权,让其才酣畅淋漓的发挥到极致,而只做变法能臣背后的权利支撑,一次一次化解政治危机于无形。令曾经卑秦的山东士子感慨“公之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而羞愧自杀,令千年阴蛰的甘龙复辟数年竟无处着力。历史上功全之后惨死的能臣何其多,历史上被离间的同道君臣何其多,血淋淋的历史都反衬出秦孝公商鞅“公如青山、臣似松柏、永不相负”的罕见君臣共事。
国命纵横
秦孝公之后的秦惠文王最厉害之处不在军事,而在坚定全盘维持了变法,让法治经两世而巩固得以延续。这也是其余战国变法而最终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第二部的张仪苏秦年代错位、战国四公子年龄差距有误,但不影响大历史观大历史事件。
秦国强大后,以大将司马错的军事奇才长途奔袭楚国粮仓,攻占中原三国魏、韩、赵与秦国的拉锯国土,山东六国嫉妒奋恨,遂合纵攻秦。此时,山东六国权利层的腐朽钩心展漏无疑,六国各有龌龊、天生将才如信陵君被忌惮不用,四公子在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带领下,疲于奔波,最终结局可想而知,合纵大败。
这里要说说司马错,秦国的大一统固然离不开四代英明的君主,固然离不开治世之能臣如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但治世之才基本来自山东六国,秦国无士子是当时公认的卑秦现象。但是,秦国统一的历史上,涌现出数个有大将奇才的本土化军事家,不止战场统兵如神,而且战场之外颇有大局意识,如司马错、白起、王翦、王贲,都是老秦人,不逞匹夫之勇,性格沉稳果决,堪称天生的兵将之才。司马错能在战国列强纵横自如、天下第一利口张仪的大势分析下,独具慧眼提出攻占巴蜀的战略,为后代出兵大一统奠定了殷实的后勤保障,诚可贵也!
再说说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之后章节还有数次合纵,秦昭王时长平大战后白起拒领兵,赵国在近乎亡国时信陵君盗窃兵符统兵而胜,虽然这和当时秦风低徘徊有关,但是也展示了信陵君的战将之才。而信陵君在此次战胜之后,并没有被故国魏国重用,反而因盗窃兵符不敢回国,赵国也因忌惮信陵君而背信弃义,不但不向魏国施压而且在赵国也搁浅了信陵君,致其最终身死异乡,可悲呼!可叹呼!亡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此之谓也!
第二部中作者有意淡化苏秦张仪建功立业的欲望,而着重下笔成苏秦张仪为天下营造成一个公平的大争之世而努力,有点自相矛盾。张仪最初选择的是山东六国,苏秦最初选择的是秦国,从此点可以看出苏秦比张仪更具有大局洞察力。而后阴差阳错,苏秦功业在六国,挂六国相印,而张仪只能选择秦国。然在秦国,张仪得到了君上的无限信任与雄厚国力的支持,而苏秦疲于奔波腐败龌龊的六国而无力自拔,此时,如果不是苏秦强烈的功业心,怎能解释他去强扭甜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张仪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功业目标且全身退,苏秦却奔波一生最终被刺客暗杀,这结局固然和两人所选国家的命运有关,更和两人的性格有关,张仪豪爽不羁,和四公子明如政敌却终成友,苏秦孜孜辛劳也和其嫂其妻前倨后恭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金戈铁马
秦惠文王之后是四年举鼎而亡的秦武王,他最大的贡献说实在点,就是死的早。以他喜用力大如牛的武夫性格,如果长期把持朝政,加上甘茂的曲意奉承,秦国估计会迅速弱下来,还好,他死的及时,并且确立的继位者弟稷乃明君明主,历史还是有很多偶然性的。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但是前期都是其母宣太后、其舅魏冉掌控朝政。秦昭王最难能可贵处在于不卑不亢,不因无实际掌权而急吼吼反抗、也不因无反抗而荒废朝政,但凡国事要事,可参加的一定参加,认真听取各方大势,认真说出自己所判,这样在宣太后之后,才能无缝链接地除去四贵接手国政。
秦昭王在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方略下确定了统一天下的具体步骤,实施这个步骤的主要是赫赫奇才武安君白起,对他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然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因长平之战的“杀降”,走进历史的迷雾,当时长平之战历时三年,若不是赵国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善于坚守的老将廉颇,结局亦未可知。战场厮杀赵国死伤20余万,其余20余万战败受降,试想,白起能怎样,放了这些人,三年仗白打了,管着这些人,那得耗费多大精力人力还未必能保其稳定。这个历史难题,摆在了一代战神面前,君上不明示、丞相打哈哈,武安君白起最终杀降,一举将一生赫赫功业颠覆,落得个“人屠”称号,令人唏嘘!秦国终在他金戈铁马下,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国家。
铁血文明
秦昭王暮年执政难免偏差,不过比起历史中前清后昏的君主还是好很多,最终确定了合适的继承者。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仅四年,在弃商从政的吕不韦经营下,最终有了千古第一帝嬴政登台。
吕不韦可谓功过相抵,要不是他独具慧眼、为政之才,就不可能有嬴异人返国更不可能有后来的嬴政,而他又因与赵姬纠缠不清的感情而最终导致了嫪毐之乱,间接导致了秦王嬴政废除后制,不立皇后而无嫡系太子,从而在始皇帝之后留下那么大的权力真空,被赵高胡亥祸害三年,大秦帝国轰然倒塌。
秦王嬴政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历史对他的误解、对整个大秦帝国的误解何其深,这也正是作者写此书的原始动力。嬴政乃天生的铁腕政治家,果决刚毅的大气魄大器局的为政魅力让身边聚拢了一大批大家大才,没有掌权前就提前物色好的王翦蒙恬,成为后来帝国统一过程中集政治军事于一体的两位赫赫大才;敢于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后全盘接受的李斯,成为帝国盘整华夏最重要的决策制定者;敢于大胆启用有将才但无大战统兵经验的王贲,成为仅次于其父王翦的军事干才,等等等等……这些,只是他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一面,还有难能可贵的一面是在他统一华夏之后展现出来的,那就是具有长远发展的大局观与洞察力。统一文字、确立郡县制、确立法治治国,这些举措都让已过去两千年的后世还在享用着延续着!还有一点,秦二世时帝国大乱,烽烟狼藉,当时平乱的只有章邯手下的刑徒军,泱泱大秦靠兵力立国的秦国,具有天下锐士之称的秦军呢?一半南下岭南,因王翦长远洞察嬴政最终同意的方案始终没有参与平乱,否则华夏将无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一带);还有一半北上九原(今内蒙包头一带),因承担着抵御匈奴重责而被嬴政死前叮咛的原则——六国世族复辟是内乱,匈奴侵犯为外敌,始终没有全部参与平乱。这,固然有赵高胡亥乱政失掉军心人心有关,也不得不感叹于始皇帝的大局之心。
诚然,秦帝国一统后,修长城修直道修水路都耗费了大量人力,始皇帝盘整华夏之心过于着急,民力不堪,在被郑国评说后已有了连通长城后立即返民还乡之想法,奈何未实施却骤然离世,后在李斯过重的私欲与赵高陡然显出的权力欲望下,帝国基业面目全非,终经胡亥建阿房宫、李斯建始皇陵而被冠以“苛政暴秦”!
对于李斯、对于赵高,这两个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人物,其始皇帝在世时的建功表现与始皇帝之后的人格分裂,真是让人感叹于人性似苍茫大海深不可测!
前几部读来荡气回肠,后一本却让人不断唏嘘心闷堵塞——
如果始皇帝早早立太子就没有扶苏自杀胡亥登台……
如果始皇帝临终前未将蒙毅遣回咸阳而将遗诏印玺交于赵高……
如果始皇帝没有听取王贲临终遗言而疑李斯致李斯察觉……
如果始皇帝不仅以正才量人而用法家术制防范与赵高李斯……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大秦帝国在历代明君贤臣的全力努力下,只经二世便亡,还留下了面目全非的历史定论,实在令人唏嘘!
……
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逝于历史的天宇,是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巨大变数。
伟大的原生文明淡出高端文明视野,是中国文明史的一幕深刻悲剧。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我们民族的历史脚步在艰难泥泞中并未停歇。虽然,我们对那个伟大的帝国及那个伟大的时代,有着太多太深的误解,但是,我们毕竟在那个时代的光焰所照耀的旅程上走了过来。时空渐渐深邃,光焰渐渐暗淡。是历史的烟尘淤塞了遥远的文明之光,还是现实的纷扰遮蔽了我们的视野,抑或,我们已经飞入了历史的太空,再也不需要民族传统的根基?
蓦然回首,遥望帝国,一掬感动的热泪盈眶而出。
有哪一个时代,承受了无尽的指控,却依然坚实地支撑着她的后世子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