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读后感_3500字
《长恨歌》读后感3500字
去年看完写的感想,很长时间了, 在此回顾。
为什么会想到读这本书呢,关于这个名字我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写的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然而全诗我却从未读过,不过是有一点点的爱着古风,喜欢那样的情调,所以猜想有着这名字的书应该也差不多是这样的风格吧,连度娘都没有问就买了下来,然而翻开看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是我想多了。这本书真是和长恨歌一点关系都没有,讲的是从40年代起一个上海女人40年来的命运,从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年来上海社会氛围的不断变化。实话说,这本书的前几页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作者一开始花了大量的篇幅用很华丽很细腻的语言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描写弄堂里的流言,描写女人的闺阁,描写上海天空的鸽子,种种意象是为以后的故事做背景的,然而我看这部分却觉得很无聊很有点莫名奇妙,虽然文字里的比喻有时让人不得不说很妙,却仍然挽救不了我想继续看下去的心情。有一次做教育的时候想带去打发时间,然而在看了几行字之后却是自然的睡着了,总之觉得读下去是有点艰难,然而想到毕竟是买了这本书,不看有些浪费,这才静下心来慢慢看,读到后来才开始觉得这故事值得我看下去,也才慢慢习惯了王安忆的文笔特点,也似乎觉得旧上海就应该是这样的风格。 “弄堂墙上的绰绰月影,写的是王琦瑶的名字;夹竹桃的粉红落花,写的是王琦瑶的名字;纱窗帘后头的婆娑灯光,写的是王琦瑶的名字;那是不是窜出一声的苏州腔的柔糯的沪语,念的也是王琦瑶的名字。叫卖桂花粥的梆子敲起来了,好像是给王琦瑶的夜晚数更;三层阁里吃包饭的文艺青年,在写献给王琦瑶的新诗;露水打湿了梧桐树,是王琦瑶的泪痕;出去私会的娘姨悄悄溜进了后门,王琦瑶的梦却已不知做到了什么地方。上海弄堂因有了王琦瑶的缘故,才有了情味,这情味有点像是从日常生计的间隙中迸出的,墙缝里的开黄花的草似的,是稍不留意遗漏下来的,无心插柳的意思。这情味却好像会洇染和化解,像那种苔藓类的植物,沿了墙壁蔓延滋长,风餐露饮,也是个满眼绿,又是星火燎原的意思。其间那一股挣扎与不屈,则有着无法消除的痛楚。上海弄堂因为了这情味,便有了痛楚,这痛楚的名字,也叫王琦瑶。上海弄堂里,偶尔会有一面墙上, 积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长寿者。它们的长寿也是长痛不息,上面写满的是时间的字样,日积月累的光阴的残骸,压得穿不过气来的。这是长痛不息的王琦瑶。”是从这一长段话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似乎有点喜欢这样的文字带来的感觉,那么谁是王琦瑶?为什么这些又都是王琦瑶?王琦瑶就是这个上海女人。 四十年的故事开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旧上海还是旧的上海,初见的王琦瑶还是一个女学生,有着一些小女生的细腻心思,有一些谦虚,有一些带有矜持的好奇。一切的故事都开始于她和吴佩珍去了片场,而片场中那个躺在床上已经死去的女人让她印象深刻,却也暗示了结局。片场试镜失败的尴尬使原本要好的两个女学生从此形同陌路,写得如此真实,写得如此细腻,“这次是镜头变成她们两人的伤心事,都怀有一些失败感的。后来,她们逐渐变得连话也不大讲了,碰面都有些尴尬地匆匆避开。当她们坐在课堂的两头,虽不对视,可彼此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有一种类似同情的气氛在她们之间滋生出来。去片场的事情是以一声‘开麦拉’告终的,这有一种电影里称作‘定格’的效果,是一去不返,也是记忆永存。如今,课余的生活又回复到老样子,而老样子里面又是有一点新的被剥夺,心都是有点受伤的,伤在哪里,且不明白的。”后来王琦瑶和吴佩珍就淡了,而蒋丽莉开始出现。 “这繁华是可有四十年不散的余音,四十年的入梦。”王琦瑶的命运齿轮是从”沪上淑媛“开始转动的,而生活的巨大转折则开始于”上海小姐“的选举,这时的上海依旧是那个旧的上海,而王琦瑶是那个”三小姐“,”她不是舞台上的焦点那样将目光收拢,她不是强取豪夺式的,而是一点一滴,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的,是好言好语有商量的,她像是和你谈心似的,争取着你的同情。“。王琦瑶和程先生的故事是从片场失败后的那次照相开始的,就是那样不经意间的光照进了程先生的心里,照了一辈子。蒋丽莉却是因着误会的情意也失落了一辈子。“程先生的心全在王琦瑶身上,可惜分不出嘴去,又不敢送出目光去。蒋丽莉的话像流水,流出来的全是小说的字句,也叫程先生不便流连目光,只得垂下眼,盯着杯中的咖啡底,底里也有王琦瑶的影,也是不回答。蒋丽莉这才止了说话,眼也看着咖啡底,底里是程先生的影,垂目不语的。”“蒋丽莉读过的小说这会儿都来帮她的忙,教她温柔有情,教她言语生风,还教她分析形势,只可惜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后来王琦瑶认识了李主任,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不出意料的上海小姐的命运轨迹,然而这已不再是以前的上海,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终归是让上海不再是以前的上海,李主任意外坠机身亡,而王琦瑶本来如金丝雀的生活也因此落幕,或者也是作为旧上海的王琦瑶的生活的落幕。 王琦瑶去了邬桥,遇到了阿二,从阿二那里看到了她始终是上海的心,所以无论如何王琦瑶也只能是上海的王琦瑶。生活变成了全新的模样,王琦瑶在平安里做起了注射护士,如当年导演说过的话,“‘上海小姐’这顶桂冠是一片浮云,它看上去夺人眼目,可是转瞬即逝,它其实是过眼的烟云,留不住的风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它迷住你的眼,可等你睁开眼睛,却什么都没有。”昔日的繁华落尽后只剩生存的现实和平淡。平安里的王琦瑶过着平凡的一般人的生活,给别人打打针,和熟人聊聊天,打打牌,喝喝下午茶。时间似乎就应该这样的流淌,然而王琦瑶却是遇见了康明逊。“因是没有将来,他们反而更珍惜眼前,一分钟掰开八瓣过的,短昼当作长夜过,斗转星移就是一轮回。这真是长有长的好处,短有短的好处。长虽然尽情尽兴,倒难免挥霍浪费;短是局促了,却可去芜存精,以少胜多。”本来日子该是这样过下去,王琦瑶的怀孕却打破了这种平衡,与康明逊终是差不多断了联系,后来又遇到了程先生,他却依旧是当年的心,当年的模样。奈何在时势动荡之时程先生却是没有撑过去,终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后来是薇薇的时代,王琦瑶虽容颜已老,然而那颗心却依旧是当年的心,所以是不是注定她始终摆脱不了命运,老克腊就这样出现在了她的生命里。注定没有结局的开始,两人却是义无反顾,也或许只有王琦瑶是义无反顾,四十年的岁月终究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当屏幕上的光陡地亮起来,便可看见她下眼睑略微下坠,这才显出了年纪。但这年纪也瞬息即过,是被悉心包藏起来,收在骨子里。是蹑着手脚走过来的岁月,唯恐留下痕迹,却还是不得已留下了。这就是一九八五年的王琦���。”再后来,似乎一切自有安排,“本来一场事故眼看化险为夷,将临结束,却被王琦瑶一声喝令叫住,再要继续下去。”长脚掐死了王琦瑶,而此时的王琦瑶也才显出了岁月的模样,“这时他看见了王琦瑶的脸,多么丑陋和干枯啊!头发也是干的,发根是灰白的,发梢却油黑油黑,看上去真滑稽。”王琦瑶倒下了,而她的 结局竟是当年去片场时那个躺在床上的那个女人,死于他杀。“再有两三个钟头,鸽群就要起飞了。鸽子从它们的巢里弹射上天空时,在她的窗帘上掠过矫健的身影。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 ”王琦瑶的结局也是在故事中不断地有着暗示的,即使阿二只是出现了一小段,但他却是看到了王琦瑶“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美人迟暮,看到了悲戚与惨淡,也是在此处我看到了跟《长恨歌》直接相关的东西,一样的是“那上海女人身上缠缭绕的不幸的气息。”,一样的是“杨贵妃玉损香消,魂魄在了仙山的情景。”。王琦瑶只是时间中的一个小插曲,生活依然继续,无论是肮脏还是繁华。 小说是以王琦瑶的四十年的生活展开的,三个部分又分别写了王琦瑶和三个男人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之间的羁绊,王琦瑶每一次的爱都是以失落和孤身一人为结局,最后的死去也是因为李主任给她留下的金条。世事在不断的变化,王琦瑶为了生存也在变,但她的心却始终是四九年前的上海女人的 心,那又是怎样的一颗心呢?故事没有花什么篇幅刻意去描写上海到底随着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却是渗透在了王琦瑶生活里,无论是上海的表象还是上海的精神,王琦瑶始终代表了上海的一部分。整篇文章的基调似乎就是那样毫不在意却又拼命地描述着细节,就是那样淡淡的挡不住的说不清是悲还是哀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