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_55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5500字
告白何以无声?
(一)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大概是因为死不见尸吧,她的家庭成员们拒绝相信失踪的莉迪亚已经死去,尤其是她的母亲玛丽琳。那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开始一幕幕在玛丽琳眼前浮现,似乎等她再睁开眼,莉迪亚就会像往常一样掀开被子露出乱糟糟的头发,跟她说“早安”。哥哥内斯则开始回忆头天晚上有哪些异常,但是突然想起自己没有对莉迪亚说晚安。汉娜则提出莉迪亚被绑架的可能性。于是玛丽琳准备从莉迪亚的朋友入手开始调查,但是,莉迪亚似乎并没有朋友,只有勉强算认识的一些同学。挨个问去,一无所获。最后只好报警,菲斯克警官开始了常规调查。
星期四早晨天刚亮,警察抽干湖水,找到了莉迪亚。
莉迪亚是怎么死的?这是整部小说将要解释的问题。
然而第二章一开始,作者就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因为很久以前,她的母亲就失踪过,她父亲把她母亲找回了家。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二)
玛丽琳最希望与众不同,而她的母亲沃克尔夫人却是一位家政课老师,“家政课老师”这几个字似乎就充满了传统与保守的气息。
“以她的故乡夏洛特斯维尔为圆心、八十英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她母亲从未走出过这个范围。在户外,她总是戴手套,要是不为女儿准备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她是坚决不会让玛丽琳去学校的。” 玛丽琳竭尽所能反抗母亲,比如在使用缝纫机时故意让线打结,比如在剪纸时肆意破坏、乱剪一通。但所有这一切只换来了母亲平静而坚决的反击:“我知道你想要证明什么,但是,相信我,要是你一直这么干,我会让你失望的。”
于是玛丽琳改变策略,做医生成了她的梦想。因为“做医生是她能想象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在辅导员异样的目光下选修物理课,比如在物理课拿到“A”后去到了只有她一个女性的化学实验室,并且在期中测验中拿到第一,让讲师不得不收起嘲弄的笑容,等等。“她一直喜欢用这种方式让人刮目相看。”
直到她遇到她的授课老师詹姆斯·李。
詹姆斯·李所教授的课程叫“美国文化中的牛仔”,“据说,课后作业是观赏影视作品《西部独行侠》和《荒野大镖客》”。课程本身听起来这么酷,课后作业又如此轻松,这样的课程当然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哪怕今天也是这样呢,不是吗?不过在此我对玛丽琳选这门课的初衷有所怀疑,她这么刻苦学习(虽然不见得是爱学习)的姑娘,似乎不太可能选这种“水课”混日子吧?倒是“牛仔”这个词本身所代表的那种自由、放浪不羁似乎更有吸引力。不管怎样,她和詹姆斯·李就这样相遇了。
“一个东方人,她想。她之前从未亲眼见过东方人。他打扮得像个送葬的,一身黑西装,黑领带系得很紧,衬衫白得耀眼,头发向后梳,整齐地一分为二,但后面有一撮顽强地直竖着,如同印第安酋长头上戴的羽毛。开口讲话时,他伸出一只手,想把那撮头发抿回去,下面有学生偷偷笑起来。”
这位教授身高至多不过五英尺九英寸,甚至连美国人都不是,竟然要给他们讲牛仔的历史?学生们表示不服。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一些学生就大摇大摆地溜出了教室。而在玛丽琳眼里,他看起来像个穿着大人衣服的小男孩。下课时,他说“我在办公室待到下午三点”,“然后,他直视前方,对着远处某个不存在的地平线凝视了几秒,玛丽琳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起来,仿佛他是在直接盯着她看。”于是她就鬼使神差地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一番交谈后,她吻了他。她知道,就是他了。因为她内心有个声音在说:“他明白什么叫作与众不同。”
但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错觉。与其说詹姆斯·李懂得什么叫与众不同,倒不如说他是被孤立然后不得不“选择”离群索居。作为一个华人非法移民的后裔,他的最佳生存策略是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
“所以在1957年秋天,当那个蜜黄色头发的美丽女孩玛丽琳隔着办公桌亲他、投入他的怀抱并且上了他的床之后,詹姆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始终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三)
沃克尔夫人极力反对这门婚事。甚至在婚礼上她还一直对玛丽琳念念叨叨“这样不对,玛丽琳,这样不对”,“你应该嫁给一个更像你的人”。言下之意,詹姆斯不像个美国人。但玛丽琳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越是母亲反对的,她越是要坚持,毕竟,她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远离母亲那种保守至极、乏味透顶的生活。至于她和詹姆斯结婚的决定,反抗母亲的倔强和对詹姆斯的爱,哪个更多一些?可能她自己也不太清楚,也并不重要,或许在她心里,这两者是多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啊,所以当然要义无反顾,即便婚礼是她与母亲在余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即便她不惜把做医生的梦想往后放了又放。
然而让玛丽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婚后的家庭生活并没有那么充满激情。丈夫詹姆斯安于做一名兢兢业业的教师,成为教授是难得的一件喜事,然而玛丽莲对此反应冷淡。她自己整天忙着喂饱内斯、陪莉迪亚玩,这是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不得不承担的任务。甚至偶尔想起自己还有过梦想,提出要出去找一份助教的工作,也要引起丈夫的嘀咕:难道我一个人工作还不够养家糊口的吗?她对生活的期待在柴米油盐中一点点消磨,而她自己却浑然不知,只是感到一阵又一阵似有还无的窒息不时地将她笼罩。孩子,丈夫,房子,这就是她所要管理的全部了,而这恰恰是她曾拼死逃离的那种生活,但,它就像是一副无形的枷锁,悄然锁住了她。
直到沃克尔夫人去世。所有的遗物都会被扔进垃圾堆,就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除了在烹饪书上宣扬妇道的文字旁边留下的无数的铅笔划痕,沃克尔夫人生命的印迹无处可寻。这一幕极大地刺激了玛丽琳,她母亲也曾梦想着过上金光闪闪、萦绕着香草味道的生活,最后却孤独终老,像一只困在这座空荡荡的小房子里的可怜苍蝇。对于母亲人生的渺小,她感到愤怒。于是她留下了这本烹饪书,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暗暗下定决心,要逃离过去那压抑的生活。她一厢情愿地说服自己,她的家庭没了她照样会过得很好。在家里敷衍几天之后,她终于策划了一起出逃。悄然消失,无影无踪。但遗憾的是,几个月后,逐渐大起来的肚子让她不得不放弃这次出逃。
这次出逃对这个原本看起来很美满的家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玛丽琳算是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但把它移植到了女儿莉迪亚的身上;而詹姆斯已经和助教路易莎勾搭上了,最后还被玛丽琳捉奸;莉迪亚则获得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如果她不讨好母亲,母亲就可能会突然消失。
(四)
“不像她”的丈夫已经让玛丽琳绝望,于是有着一双好看的蓝眼睛、更像她的莉迪亚就成了她唯一的指望。玛丽琳希望女儿莉迪亚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绝不要让她重蹈玛丽琳自己的覆辙。而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做医生更能与那种生活拉开距离的了。于是玛丽琳亲自辅导莉迪亚的课程,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在玛丽琳眼里,莉迪亚就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莉迪亚逐渐知道她母亲想要的是什么,当母亲问她想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总是标准化的“是的,是的,是的”。于是,莉迪亚和玛丽琳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这是一个交易,也是一个威胁。莉迪亚会努力做好玛丽琳交代的每一件事,作为交换,玛丽琳承诺明天还会陪伴莉迪亚。似乎只要莉迪亚有一丝懈怠,耳边就会传来玛丽琳从未说出的“怎么,你不喜欢这样吗?这样的话,可能明天你就见不到我了哦。”语气还是那么温柔,但让莉迪亚背脊发凉。
而詹姆斯,这个懦弱孤僻的男人,在他得到玛丽琳的那一天就害怕,“有一天,宇宙之神会认为他们不应该在一起而把她夺走,抑或是她意识到爱上他是不对的,于是就像突然闯进他的生活一样突然消失。时间一久,这种担惊受怕竟然变成了习惯。”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讨好自己的妻子。当妻子把已经把女儿逼得整天战战兢兢,完全没有她这个年纪该有的率真活泼时,他不但没能帮助女儿化解来自妻子的压力,反而用诡异的方式给女儿强加了另一种压力。他永远都在担心女儿像他那样无法融入人群,甚至看到莉迪亚在电话里和同学聊天时,他会露出欣慰的微笑,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她们聊的只是作业,全不是这个年纪的小女孩所应该感兴趣的其他东西。甚至当莉迪亚发现这点后会当着他的面假装和朋友聊天。在莉迪亚某一次生日那天,他特地为莉迪亚挑选了一份礼物。莉迪亚想,父亲亲自挑选的礼物一定是很特别的,比如学校里那些女孩带的那种很漂亮的金项链。但是当礼物从撕开的精美的包装纸中滑落到莉迪亚的膝盖上时,“莉迪亚觉得她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那是一本书,《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我觉得你可能需要它,它能帮你赢得朋友,变得更欢迎。”詹姆斯微笑着如是说。“太棒了,谢谢,爸爸。”莉迪亚微笑着如是说。
哥哥内斯似乎是唯一一个能够理解家里这种微妙平衡的人。他能够理解莉迪亚的苦恼,总是尽其所能保护这个可怜的妹妹,虽然在家里他们也是竞争者的关系,争夺父母的爱。但显然,有着一副中国人面孔的内斯,在有着蓝眼睛的妹妹面前,完败。对莉迪亚而言,这个家就像是一个漩涡,她拼命挣扎却无能为力,只有内斯一直拉着她,她这才不至于沉到水底。于是,当莉迪亚看到内斯的哈佛邀请函,突然一阵惊慌。她不惜剪掉邀请函,后来还把录取通知书藏在床底。但终于内斯还是收到了哈佛重新寄过来的通知书。在内斯参观哈佛的那个周末,莉迪亚心神不宁,似乎内斯从此就一去不复返,彻底抛弃她了。她忍不住给打电话,准备告诉他一件大事——父亲詹姆斯和玛丽莎有地下恋情。但内斯在电话里心不在焉语带奚落。“怎么了?妈妈抱怨你的家庭做作业了吗?”“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你必须不停地说啊说啊说啊,他们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我猜得对吗?”
莉迪亚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他的哥哥内斯已经彻底变成了陌生人,在他眼里,这些没日没夜困扰她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她还没来得及再说话,内斯挂断了电话,他说他没时间听莉迪亚说,并嘲笑着反问她为什么不把问题告诉杰克。而杰克,在内斯眼里就是那种乱勾搭小女生的不折不扣的坏男生,内斯反复警告杰克不许接近莉迪亚。但最终,莉迪亚还是上了杰克的车,她跟着杰克一起抽烟,甚至做好了准备和杰克发生关系。只是,杰克拒绝了她。因为杰克爱的是内斯。这一点,竟然是汉娜最先发现。是的,杰克是同性恋。他和那么多女生约会,似乎只是为了掩盖他是同性恋这个事实。他接近莉迪亚也不过是想从她嘴里知道更多内斯的情况,以及内斯到底是怎么看他的。然而内斯只把他看成一个骚扰他妹妹的小混混,拒之千里之外不说,还对他恶语相向。但杰克只是默默地关注着他,那么隐忍,那么卑微。
(五)
从母亲出走的那个夏天开始,莉迪亚非常害怕失去母亲和父亲,但不久发现,她最大的恐惧变成了“失去内斯”,“他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完全清楚发生过什么。他总是托着她,不让她沉下去。” 那个晚上,内斯和莉迪亚一起坐在码头边,内斯竟然一把将莉迪亚推入湖中,而莉迪亚在下沉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解脱的快感。但随即,内斯温暖的手抓住了她。就在这一刻,她意识到一切都错了。这种依赖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之前是害怕失去父亲和母亲,而不得不继承他们的梦想,但这个交易带给她的只是无尽的痛苦;而后是依赖内斯,但内斯终究也要离开。为什么自己不能独立生活呢?于是,她对自己许下新的承诺,她要重新开始。
于是她下到小船里,解开缆绳,推了一把码头,小船朝湖中心慢慢漂去。直到“湖边的灯柱变成小点”,“她感到异乎寻常的平静和自信”。“仰望夜空,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无羁绊,一切皆有可能。”是的,她需要这样一种仪式感,那就是溺水、踢水然后浮出水面,她相信经过这一番仪式,她就能以全新的自己迎接明天的朝阳了。于是,她满怀着希望,跨出小船,走进水中……
(六)
为何“告白无声”?因为沟通和理解的缺位。
小到家人之间的误解。玛丽琳和她母亲之间,莉迪亚和她母亲之间,詹姆斯和内斯之间,内斯和杰克之间,明明都存在着至少单向的感情,哪怕只有一方愿意倾诉或者愿意倾听,那么沟通的通道也不至于被彻底堵死,但遗憾的是,他们之间鲜有双向的交流。但又不得不继续相处,那就只能产生某种交易进而形成某种妥协了。但是强势者会一再提要求,甚至是以关爱对方的名义。但事实上,大多数的“为你好”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甚至只是为自己可悲的失败的人生找一个接盘侠而已,这是何等的自私,何等的不负责任!而弱势者别无选择,只能一退再退,退无可退,最终崩溃。
大到文化之间的藩篱。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尽管经过了60年代的女权运动、嬉皮士、黑人民权运动以及学生运动的洗礼,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普世价值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一些传统的文化藩篱却依旧根深蒂固不可撼动,比如种族歧视。长着一副中国人面孔的詹姆斯即便身为人师晋升教授,也仍然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身边人的基本尊重。这也导致了玛丽琳向她示爱时,他是如此激动,就像是溺水的人看到岸上人扔过来的绳索,只知道死死地抓住她,甚至都没有考虑他们之间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在玛丽琳性情大变后,他的出轨对象——助理玛丽莎,也依然长着一副中国人面孔,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像是文化孤岛上两个孤独的人的相互拥抱取暖。
沟通和理解的缺位,让这个家庭脆弱到了极点。第一次危机,玛丽琳的失踪就几乎摧毁了这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失魂落魄,生活一团糟;第二次危机,莉迪亚的死亡,终于打破了这个家庭一直存在的微妙的平衡。让人略感安慰的是,玛丽琳和詹姆斯重新意识到了彼此的存在,只是代价,未免过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