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读后感500字(3)篇

“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这一句,点明了屋舍之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古代文人,尤重房舍与人两其相称,故而造宅如造心,宅欲与心同敞亮,与心同雅,故试将自然山水提炼,浓缩于一方小园之内。则纳千顷汪洋,收四时浪漫,掇石理水,插柳栽梅,求一地一景,宛自天开。
苏州园林,是古代文人追求园室之雅的巅峰。要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此处可见一般。英语的building,house,room,在中国根据不同的特点有许许多多词来表达,比如大而亮的叫“堂”,宽而敞开的叫“轩”,临空搭建的叫“阁”,临水而造为“榭”,抱山而居为“庄”,傍水而憩为“亭”,静心读书有“斋”,品茗畅谈有“庐”,小而温馨的有“舍”,雅而古朴的有“园”。
与亭台楼阁本身相比,匾额楹联里的意境,更引人回味无穷。如“远香堂”,一见出即知四周常有花香,“芙蓉榭”,即水中有莲出淤泥而不染,“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伴“我”同坐,可见主人清雅心境,“月到风来亭”,可知有月之夜来景色更佳,此外,还有“见山楼”“锁绿轩”“梧竹幽居”“听枫山馆”“养心斋”“听枫园”“荷风四面亭”“竹外一支轩”等等,中国园林,有了匾额,才有了生气与灵魂,成为主人内涵与品味相符的标签。
上好的园林,必然离不开花草芬芳树木掩映。私以为中国园林最形影不离的伴侣,当属芭蕉第一。“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是文人常做的事,而芭蕉和雨夜最是匹配,“雨打芭蕉叶带愁”,夜里听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庭院更深几许。有芭蕉当有青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野趣与清寂的最好体现。还要有春花,海棠不错,葳蕤一片,自成一景,荼蘼不错,三春开遍,惜花是时,而陆放翁的“月下看荼蘼,烛下看海棠”则是把人生快事写到极致,若只有春花,未免显得太俗,还应有红梅几株,留予白雪皑皑的冬日。湘妃竹不可少,竹风阵阵,竹影上墙,夜间的趣味便更上一层。荷池不可少,无论是晓起看“出淤泥而不染”,还是秋日“留得残荷听雨声”,都是赏心悦目之乐事。
好了,这便是这一本《苏州园林》给予我的诸多意向。我该到苏州去了,去看看山影水乡深处,温柔涟漪里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读后感500字 第(2)篇苏州园林“可居”与“可游”兼顾,既讲究起居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又重视自然美景的再造。在风雅的景致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让诗意主导着居所的内外,再内化为人的情感主体,体现了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从“可居”来看,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的地方。园林中建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构架也多是深褐色的。用青砖灰石、卵石和碎砖碎瓦等砌铺而成的台基和铺地,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式样,其图案花纹虽由人作,宛自天然。室内陈设也多采用古雅的艺术品,用木板或用剖开大竹阴刻而成的匾额和楹联自然古朴。园林中居住的空间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是高雅闲居的场所。“可游”则是一种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的文人追求。春山淡墨,夏山苍翠,秋山明净,冬山沉寂。归隐市井的文人士族渴望在赏玩自家府邸的一隅山水之时,同样能够具有游历名山大川的情怀与心境。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苏州园林读后感500字 第(3)篇我是为了两天后的苏州之旅来看的这本书,通过这本书对苏州的园林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只花费一天的时间,历时三个小时读完此书,现在的心情像是在园林里游走了一番,然后接下来就是用脚步去丈量,用探索心去感受历史的变迁。当然对待艺术的向往,至始至终,从未改变。
此行多了与之携手的人儿,配上诗意的景,应会是别样的浪漫[可爱]。
读书之余,我将书里的插图保存下来,并为之添加了标题,然后做成册。
完毕,有一种特别的满足。
最后的最后,我认为,本书如果关于传说,以及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故事性叙述部分如果再多一点,就会多一些趣味性。另外,关于苏州三官、九观、这些如果能有一些注解,也许能为本书增添可读性,效果也会更好一些。我在网页搜索,一些词并未得到结果,有些也未必权威,略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