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400字(3)篇

朱迪斯本内特这本中世纪史已经到了第十版本了,足见这本著作的经典性。首先他打破了我关于中世纪的三点刻板印象
其一是中世纪并非彻底黑暗,按照作者考察,欧洲中世纪时关于教育,政府,社会结构,社会公正的观念孕育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恰恰正是以中世纪为此基础才有后来的欧洲文明。所以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彼特拉克就没有伊拉斯谟”,或“没有乔托就没有达芬奇”,“没有奥卡姆就没有哥白尼”,“没有威克里夫和胡斯就没有马丁路德”,这些绝不是在夸大其词。那些我们熟悉的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身上,固然是有一种崭新而“现代”的思想在发生作用,但不能否认,很多中世纪的方法,风格以及思维习惯,才是他们创造力的源头。最典型的是大学是中世纪的发明,而现在,大学这种教育机构遍布全球。并且新的民主国家,其立法机构都可以说是源自中世纪的国会和议会。而像某些共产主义政体,也源自中世纪国家的思想。其中一部分可追溯至马克思之前好几百年的中世纪晚期,所以中世纪的政治文明遗产是非常有必要再深入剖析的。
其二是中世纪我们常常能看见一个强大的组织“教会”。教会虽只是宗教组织,却往往能操纵甚至主宰政局。似乎现实历史里中世纪教会与教皇具有绝对的权威,这当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让皇帝下跪求饶的卡诺莎之辱。这是我们中世纪刻板印象之二,但其实根据作者梳理,教皇的前身乃是从罗马帝国时代设立的罗马主教,在罗马帝国统治时代,基督教的最高领袖乃是罗马皇帝,而非任何主教,从一开始教皇什么都不是罢了,但直到最强势教皇的英诺森三世上位。他不但多次调动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并在法王腓力二世击败失地王约翰之际,利用英国诸侯大量造反的有利局面,逼迫著名的失地王约翰一世称臣。但若是没有英格兰地方贵族与法王的帮助,强势的教皇究竟如何才能奈何远方的英国国王呢?所以教皇和皇权斗争背后其实是地方贵族势力之间斗争,而最后“阿维尼翁之囚”事件为教权由盛转衰的节点,毕竟之前最多也就是某位教皇被俘,这一次整个教廷都被人强迁了,这时候中世纪才刚刚过半。阿维尼翁之囚堪称是世俗政权对于罗马教廷势力的终极侮辱。这也是历史学者公认的教皇由盛及衰的节点,后来教廷虽然得以回归罗马,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首都了削弱。欧洲各地世俗政权的先后蹿起,让教皇指手画脚的梦想与现实渐行渐远。
其三那就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影响,尤其是西西里岛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于中世纪文明的影响,这也是朱斯特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他很敢谈拜占庭和伊斯兰等东方文化对于西欧的影响,其实穆斯林学者极善于从被他们征服的文化所留下的遗产中汲取有用的东西,而且可以将其综合成一种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从科尔多瓦到巴格达,再更远的东方,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借用了各地原有的文化,但都不是不经消化的囫囵吞枣。那里的哲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甚至克服了正统伊斯兰教神学家的反对,医学家们以加伦和他的古希腊先辈的古代医学经验为本,进一步发展了医学,描述了新的病症,识别出新的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天文学家们使托勒密的地心说更为严密,计算出行星运动表,并用阿拉伯语给许多星星命了名。不得不提的是腓特烈二世,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二世在统治西西里岛期间,西西里岛更加阿拉伯化。腓特烈二世从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等地招聘了大量学者,在他的宫廷里从事教学和研究。此外,他还多次和埃及和安达卢西亚等地的穆斯林统治者一起探讨文学和哲学等学术问题。并且腓特烈二世创办了那不勒斯大学,这是欧洲的第一所官办大学,大学图书馆里收藏了大量的阿文书籍,一些著名的欧洲学者如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都曾在这所大学学习。腓特烈二世非常注意吸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精华,像托勒密的《光学书》拉齐的《医学集成》一些著述都是在他的组织安排下翻译成拉丁文的,绝对的说,如果没有安达卢西亚穆斯林的统治以及西西里阿拉伯文化的传输,或许欧洲人还不知道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更不会有后来的文艺复兴。
我很欣赏这本书的目录分支以及作者对于历史的清晰梳理,地图以及时间图表非常全面,并且每一章还有结语,让读者能经常总结回顾之前的历史事件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400字 第(2)篇从罗马帝国崩溃到文艺复兴之前约1200年的欧洲历史,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欧洲各个主要板块,英法西,日耳曼,意大利,波兰立陶宛,俄罗斯的演进概貌。这个时期,有罗马帝国崩溃后的过渡与迷茫,有加洛林王朝开始的发展与逐步繁荣,有大瘟疫时代的黑暗与衰败。这个时期从过程上有点像中国一个朝代的兴起与衰落,但时间跨度和丰富多样的程度要大得多。这个时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孕育期,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黎明,那么公元3世纪到15世纪这个时期应该是西方文明的昨天,现代西方文明脱胎于此。与东方文明相比,西方文明是动荡的,探索的,扩张性的,而东方文明则相对是内聚的,封闭的,趋稳的。
中世纪之后,又过了五百年。这五百年中,西方文明孕育出来的科技和工业文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开始有了衰落的趋势。而原来封闭、趋稳的东方文明,在全面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科技与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正在崛起的进程中。未来,会形成一个东西方文明融合后的全新文明形态吗?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400字 第(3)篇能再版十次必定有它的价值在,向作者以及背后团队的心血付出致敬。一直以来,欧洲中世纪总是让人联想到教会,蒙昧,酷刑,清苦,阴暗等等,仿佛是一段阴霾重重令人窒息的历史。作者从罗马帝国的分裂开始,围绕基督教的发展,各世俗国家的兴衰更替,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介绍,教育文化艺术的萌芽成长,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完全超出想象的中世纪,这是一段从蒙昧不断走向文明的历史,也是从四分五裂不断走向集体认同的历史,正是这个时代形成了现代欧洲的雏形,也正是这个时代为欧洲随后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千年的历史进程,想通过这么一本书就能了然于胸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它提供了一条主线,搭建了一个框架,让有心人能够按图索骥,根据自己的志趣更加深入去研究。看到书后翔实的附注和索引,不由人不心生敬意,感谢作者为我们打开的窗户,更要感谢留给后来者探索奥秘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