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失踪的孩子》_精选读后感_1500字

2020-01-17 21:15:25 读后感

《失踪的孩子》_精选读后感1500字

《失踪的孩子》

看到最后一百多页,小心翼翼的猜测着,一边看一遍想象着还有那么多故事没有讲完,怎么能结束呢?直到真正的翻到最后一页,才明白是真的结束了,平淡的结束了。像是淡淡的生活,最终归于沉寂。莉拉和莱农的孩子是谁消失了,真实的生活和小说不一样,过去的生活没有凸现出来,而是陷于黑暗。莉拉把布娃娃送给莱农时那么清楚地浮现出来了,莱农最终选择放弃寻找她,却又把莉拉留在了一个不会消失的世界,让更多的人记住了她。

那不勒斯四部曲讲述了莉拉和莱农从6岁到66岁相互追寻的过程,意大利20世纪中期的动荡展现在我面前,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人们都在抱怨那不勒斯的低效、腐败、物质和精神的贫困。有点明白莉拉说的,暴力和动荡并不是那不勒斯的专属名词,它是历史衍生出来的词,属于每一个时代,属于每一个落后的角落,哪怕是生活在现代的21世纪,也避免不了叙利亚、萨德,贸易战这样的名词出现,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稳定繁荣的时代。

书中绝大部分都是对莉拉和莱农思想行为的描写,更多的体现了女性的思想变化与蜕变。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莉拉,很喜欢帕斯卡莱对莉拉的总结“啊,鞋匠莉拉,模仿肯尼迪夫人的莉拉,艺术家和装修设计师莉拉,工人莉拉,程序员莉拉,莉拉总在同一个地方,但总是那么出格。” 对于我来说,莉拉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美杜莎,跳脱的思维模式,精锐的洞察能力,狡黠的行事方法,柔和的母爱行为,让我像莱农、像米凯莱、像阿方索一样迷恋她。真希望自己的生命里也能遇到莉拉,观察她的一举一动,想象她怎么思考,模仿她的行为处事。但同时我又害怕遇到莉拉,害怕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平庸无能。看书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像莱农,对身边的事情太过于顺从,以至于磨灭了自己爱憎分明的勇气。但自己与莱农之间还差着一座图书馆,所以我又感觉自己变成了像吉耀拉和卡门那样的人,生活在小圈子里,对外界的伟大有一种过分的崇拜。

围绕着莉拉和莱农出现了很多性格饱满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是多维的,也是复杂的,有贪婪、暴力、血腥、怯弱、虚伪、背叛、欺骗……也有忠诚、崇拜、信仰、坚定、守护、理解、共情……这些性格打造了当时的那不勒斯。其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就是尼诺,他作为书中描写最多的男性,其实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当时女性的地位——没有受到重视,迫切渴望得到关注。尼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利用女性渴望得到关注的特点拉拢了许多对自己有利的人,并利用她们不断往上爬。对于尼诺的本质,阿尔黛做了很好的概括,她说“他的聪明是没有根基的,他喜欢取悦掌权者,而不是为了某种理想而奋斗,他会成为一个附庸权贵的技术官僚。他谁都不是,对于一个谁都不是的人,渴望成为一个重要人物,这对他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导致的结果是 他会是一个不可靠的人”。对于尼诺,我是持着同情和害怕的,他的世界只有自己,这使他局限在一个自己的怪圈里,失去了对事物辩证看待的可能性,但我又害怕自己以后成为尼诺那样的人,趋炎附势,在社会的空隙间寻找机会,伺机而动。

同时本书中我还很喜欢阿方索,他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意识到自己与别的男性不一样,渴望得到米凯莱的关注与爱,把自己变成了莉拉的影子。但又与玛利亚结婚维持着“正常人”的生活。虽然在莉拉的引导下,阿方索接受自己,改变自己,找到自己,但他最后还是迷失了自己。这也是大环境的逼迫吧!在不开明的年代,任何不合乎标准的行为都是不正当的,都应该被排挤。但其实我想说,无论是怎么样的性别取向,都有权利被平等对待。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很多人物都值得我反复思考,这是一本值得我反复回味的书。

——2019年7月25日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