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茶读后感(3)篇

当我读到了摩顿森向哈吉·阿里村长说出那句改变他今后人生轨迹的誓言“我要给你们盖一所学校,我保证”后,我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了。这个普普通通的登山者为了一句承诺,开始了他注定艰辛的永不停歇的人道主义救援之路:因为没有财富、没有门路,摩顿森只能通过写请愿信的方式去谋求资助,不懂电脑的他连请愿信都要靠别人的帮助来完成,580封信却只得到一个回复。但这唯一的捐助者却帮助摩顿森开启了漫长的异国救助。这期间 他经历了种种历练和考验:受到合作者的欺骗;遇到大自然的阻挠;遭到情人的抛弃;连生计都难以维持;生活跌到了低谷。“你现在打算做的事,比攀登乔戈里峰要困难太多了。”朋友的这句话点醒了低迷的摩顿森。再一次回到巴基斯坦的他信心十足,凭着自己的坚持和真诚,他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将建学校的承诺变成了现实普通的电影故事到了这里大概也就结束了。可是摩顿森却再也停不下来了。他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既然有了第一座学校,那就需要第二座学校;既然这个村有了学校,那更多的村子也可以拥有学校。摩顿森对巴基斯坦这个第二故乡的热爱已经远超对自己国家的感情了。在成为援助机构的会长,有了更多资金和能力后,摩顿森开启了疯狂模式,期间不管是被塔利班囚禁起来失去自由;或是被极端宗教领袖下了驱逐令;又或是9·11后被美国中情局的人关起来审问;又再者收到各种恐吓电话或信件;都不再能阻挡他前往巴基斯坦救援的脚步:他在美国各地演讲,寻求理解和捐款资助;他偷偷前往巴基斯坦各地查看,了解受难百姓需求。再往后,摩顿森的人道主义救援之路越走越远,在本书结尾处,摩顿森已经跨出巴基斯坦,踏上了另一个受战争之苦的国家—阿富汗的土地上 为那边的人们铺设寻求光明之路!摩顿森很伟大 他的伟大源于一心一意对孩子的关怀:“当我看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孩子的眼睛时,我看到了和自己孩子相同的好奇。”最后以书中援引的德兰修女的话结尾“不要让任何事物扰乱你、吓倒你,一切都会过去。神不会改变,耐心能让你完成一切。”
三杯茶读后感 第(2)篇最近一段时间看的好像都是跟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关的书,也许是一种缘分。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巴基斯坦的经历,文字朴实令人感动,看完久久不能忘怀。
摩顿森是一个酷爱登山的美国人,在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过程中遭遇意外,被当地人救下。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后,摩顿森许下承诺,要给当地建一所学校。这本书记载了十年间,他经历的人和事:四处筹款;和当地村民交涉;与塔利班分子周璇;被各界人士误解;一次次死里逃生……总是让人把心悬起来!慢慢的,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在巴基斯坦许多个落后的村庄建起了学校。他始终坚信教育是解决暴力危机的关键!
“恐怖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某些巴基斯坦人或阿富汗人突然决定仇恨美国人。恐怖主义出现是因为孩子们缺乏有希望的未来;缺乏选择生,而不是选择死的理由。”想起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塔利班的人体炸弹……都忍不住打寒颤。美国总是打着“打击极端分子”的幌子,在别国的领空肆意投炸弹,军事情报统计的是塔利班分子的伤亡,平民百姓的伤亡却不计数了?
2003年4月6日的《游行》杂志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我们妄想只凭军事武力解决恐怖主义,那我们绝不会比“9·11”之前更安全。如果真的想让下一代安全成长,我们就必须明白,最终要靠课本去赢得这场战争,而不是炸弹。”极端分子让极端主义在贫穷的河谷里像恶性肿瘤一样疯狂滋生。 教育才是消灭恐怖主义的根本!人类真正的敌人是无知!
真心希望世界上所有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三杯茶读后感 第(3)篇还记得推荐读这本书的,是我们高二高三班主任&历史老师淑萍老师,工作以前每逢教师节,还有发祝福短信,工作之后不知何时起就没有再问候了。从来就没有忙到连写一则短信都没时间的程度,但很多时候很多人就这样,渐渐地慢慢地就淡了散了,所以且行且珍惜。也没那么沉重啦,只是学无所成,感觉有点无颜回见母校老师,不过再没用还是要回学校看望的嘎嘎嘎n回到书本身:在目睹科飞尔环境之恶劣生活条件之艰辛之后,跟很多登山者一样,葛瑞格也做出了要为当地改善教育现状的承诺,唯一不同是他回去美国以后从未忘记想尽办法做到,580封信的寄出,各种募捐宣讲……只为让孩子早日受到良好教育,与极端主义划清界限。套用奥美长文案我害怕阅读的人,我敬佩坚持的人,我敬佩所有像葛瑞格那样与人为善、心守一事去坚持的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