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1500字(3)篇

69
完全有理由得到5星的一本小说。讲述成长的小说,处处感受到感动和希望。
小女孩弗兰西一家生活在贫穷的布鲁克林区,吃饭、房租常常都是个问题,他还有酗酒的父亲,母亲只能靠打扫卫生维持家庭开支。父亲的早亡留下了怀孕的寡母带着十三岁的弗兰西和十二岁的弟弟。怎样生存都是问题,可靠着母亲坚韧的性格和姐弟俩终于度过了难关。她们的这股精神正像椿树一样,在阴暗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活下去,开枝散叶,枝繁叶茂。
这本书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告诉我们无论多么艰难,一定不能放弃,要认准方向坚持下去。正如母亲凯蒂认识到了自己的困苦,所以在衣食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坚持要让孩子们学习,读《圣经》、《莎士比亚》,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命运。
其次,弗兰西的父亲虽然是酗酒,有些二流子,但他有美丽的歌喉,充沛的感情,他会带着孩子们划着小船感受自然。从他那里,孩子能够感受爱和美。
现实和理想,物质与精神,都是成长所必须的,恰巧让这个家庭同时拥有,因此才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任何苦难都是暂时的,并且这些苦难能让我们更深的体味生活,感谢生活,给我们的人生留下更多宝贵的回忆,会更加珍惜我们的家人,也让家庭充满爱和关心。
很多感人的瞬间,笔力有限不能描绘出,只能放在心中回味。建议有女儿和儿子的家庭,在孩子读完初中送给她们作为礼物,她们一定会喜欢的。
感动、励志程度丝毫不亚于电影《小鞋子》、《美丽心灵》、《追梦赤子心》。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1500字 第(2)篇很久之前在购书中心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一下就被它的名字和封面吸引了。这是一部很温馨的成长小说,有点像《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小时候看的《女生日记》。一个家庭的精神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外婆不认字,却教导母亲给“我”和弟弟每天读《圣经》和《莎士比亚》;母亲没有上过学,却立志要“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弗兰西从小爱去图书馆,计划要把姓名从A到Z的作者的书全都看完。这一家人虽然贫穷,可是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困难但有滋有味。这要归功于母亲的信念——“人可以贫穷,但不可以没有骨气和乐趣。”许多年后弗兰西和弟弟长大了,家境也好起来了,他们为出生不久的妹妹不能和他们一样过苦日子而感到遗憾,因为没有苦,怎能知道甜有多甜?我想起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过的这句话:“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说的树是臭椿树。这臭椿树有个美丽的英文名字,叫tree of heaven,亦即天堂树。这是一种少有的连水泥地上都能长起来的顽强的树。【摘自译后记】树扎根于大地,是希望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1500字 第(3)篇曹文轩先生在序里说,这本书就像一首歌。
我不禁佩服这句话,总结的实在太好了。
它就像那种上个世纪脍炙人口的歌曲,到了今天已经磨去了歌词,但听到的每个人都会跟着旋律轻声哼唱,冒出一种亲切的感动来。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是会不停地发现我的孤陋寡闻。我没有读过一战前关于美国的书,关于贫穷的美国的书,我所认为的很多东西原来都只是我自以为如此的。
我认为我们之间文化如此不同,想法如此不同,态度和观点天差地别,但却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无数的共通点,看到了许多熟悉的事物(虽然和我们有着极大的时间差),这种相似另我震惊,同时也令我感动。
书中的女性,尤其是弗兰西,真是让我钦佩,虽然罗姆利家的女人一个个也都坚强可爱,但弗兰西更像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更像一个榜样。
另外,我忽然发现了如何评定一本书人物塑造的水平了。就是当你不知道你是该为他愤怒,还是为他可惜,还是为他难过,或是为他欣喜的时候,他就活了起来,不再是一个纸面上的人物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发现这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