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_读后感_500字
2020-01-17 20:32:20 读后感
《且听风吟》_读后感500字
《且听风吟》读后
看完了,篇幅不长,阅读感觉整体不错。
叙述简练,对话也很简练,简练到有时分不清话是谁说的。
初读时觉得情节有些凌乱,有些意识流,但回头再读读,就顺畅多了,且颇多回味。
另外,林少华翻译的语言风格,很传神,我喜欢。在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这种感觉就很明显。
有许多细腻而微妙的感触——细节中的一些有趣关联或者不同,再把这些感触,若无其事地放在故事的叙述中,这样的表达,我感觉很抓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只是把他想写的排列、整理出来,就有让人折服的效果,我想这就是天赋与实力吧。
译序中分析的,村上春树小说中的”距离感”,我觉得是源于作者冷静的个性,什么人写什么小说。
哈特菲尔德的那句“好文章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的话,给了作者一个适合自身的创作原则。
但作者写的这篇《且听风吟》,并没有把自己摘出来,他在书中供述了自己与至少四个女友以及至少一个男性朋友的交往与纠葛,我觉得很感性,当然相对而言,是有尺度的感性。
作者该是对家庭、亲人有疏离感,作者的性格,该是不喜欢那种过于粘稠的关系。
用译序的话来讲——”距离产生自由,而自由是最可贵的。”
创作者,需要独处,需要距离,需要自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