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_读后感_1500字
《看见》_读后感1500字
断断续续的心得,每看一章时突然有感就怕自己忘记了,就记在标签里了。我“看见”了人性,人性的脆弱,人性的强大。有时看着就突然鼻子一酸,有难受,有愤慨。这就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曾看不见的深处,各种人性的挣扎。
非典: 这时的北京似乎像是一座空城,而医院就像是催促他们生命的警钟,被隔离,就意味着离死亡更近了一步吧。而每天待在医院里的医生,无奈痛苦地看着病人慢慢死去却毫无办法。痛苦似乎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的人的告慰,是对逝去者的告慰。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都只能在医院里沤着,等待“判决”。
同性恋: 没有被大家所接受的一种恋爱方式,在大部分人看来,他们的感情是扭曲的,是不能被宽容以待的。他们只能“蜗居”在这个不是很包容的,依旧很传统的中国,所以就出现了“形婚”这个名词,不仅是他们的不幸,也造成了配偶的不幸。是该说他们自私,不是不应该呢?没有选择的余地,家庭社会的压力迫使他们背上这层壳。
家暴,青少年犯罪: 有时候所谓法律的公正,没有一点人情味,按照冰冷的程序,法不容情,这样的法律也并不完善。被逼着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却没法通法律拯救自己。而留下的孩子,又继续着他们的悲剧,如此往返?
两会: 如果所有对人民有利的决策会议,都脱离了人民,都按照传统的播报新闻的方式,是不是也脱离群众。人们更关心自己的生活会因为这次而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而这也是初衷,不是吗?
一视同仁:新闻记者是天平上的砝码,用于平衡采访事件中的弱者与强者,客观地描述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至于对错应交给观众自己来评价。
虐待动物:可恶之人自有可悲之处,我们没有去了解过他们,就不要妄下判断。
历史:唐山大地震,抗日老兵,中国这些参与历史的人很多已死去,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记忆。而我们以及我们后面的一代又一代是否正失忆。
华南虎的真相:不是一句我相信就能解决科学问题的。
汶川大地震: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经历了磨难和艰辛,也会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枝叶来。
奥运会:“奥运之美,不仅在夺取金牌的一刻,还有那些蕴涵着人类精神的不朽瞬间。”我们看到了获奖的那些人的光彩,却不知道未获奖的运动员他们的故事,战争疾病都夺不走他们的信念。突然能够理解宁泽涛所经受的压力了。
支教,卢安克:中国的教育让他在这片土地上艰难前行,而他也愿意留在这里。中国的教育在异国人眼里,就是从小的应试教育,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地方,如果成绩不好,就是老师没有教好。而外国人他们尊崇的创造力在中国教育的枷锁下无法实行。在国外,你可以成绩不好,但是你有特长有创造力,仍然可以被大学录取,因为他们认为成绩是辅助,最终的目标已经达到。而在中国,中考,高考,层层筛选,你要通过成绩的考验,才能享受所谓的自由。
药家鑫: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看问题都只是一知半解的去看,觉得会犯错误的人一定是坏人,可是事情的真相只有层层剖析了解之后,才能真正的了解他们,了解那些未说出口的苦衷与无奈。被处以死刑,是多么残忍的事情,于其家人而言,生活的盼头就此断了,突然觉得若没有死刑这种处罚,被判无期,对其亲人来说要宽容些吧,至少还能多看几眼,至少生活还有希望。在人性面前,法律还是太过冰冷。
最后,分享最喜欢的两句话,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