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_精选读后感_1500字
《菊与刀》_精选读后感1500字
本书写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二战中美国与日本交战,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从文化人类学家的角度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进行研究,以便美军更好对日作战并安排战后对日本的管理。与传统的社会研究不同,本书的材料主要来自于日本历史材料的挖掘和与日裔美籍人士的交流,缺乏一手田野原始资料,这个当然是也是历史背景所导致的局限性。
作者将书名起为“菊与刀”以概括日本文化。“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一方面,“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另一方面,书名暗喻着日本的等级制和“各就其位”的世界观,天皇是国家神道下无上的象征,是“一切人的一切”,以武士为代表的下层人士要对天皇保持无限的忠诚。
各就其位是日本的世界观,其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对外关系上,1940年日本与德意缔约时,日文版的前言说“三国政府认为,使世界各国各就其位,乃长久和平之先决条件”;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孝道以及对长辈、丈夫、父兄的服侍和尊敬,比如妻子要为去风月场所的丈夫穿衣;在工作中,要忠诚于自己的公司和老板,下级服从上级的指挥。作为上述尊敬和忠诚的回应,父兄,上级等也会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对自己的家庭和下级负有义务,进行照顾;在乡镇邻里,每个人的德行也需要和其身份相配,对需要自重的生活。
在日本,各就其位是一个盾牌的两面。“忠”是一种“情义”所在,但是一旦受辱,也不能辜负对自己的“忠”和“情义”。日本流传着大量的故事,去说明这种冲突。武士被大名侮辱,为了自己的情义和名誉,他会与大名决裂,甚至将后者杀死。但这又违反了下级对上级的“忠”,只能以自杀而谢罪,如此才能同时保住两种“情义”。家庭生活中,如果父兄长辈做出逾矩之事,可与之减少来往但必须先偿还恩情。如此,“忠”和“孝”似乎永远不会错。
作者紧接着指出,这与中国处事哲学截然不同,中国同样提倡忠孝,但在此之上还有“仁”,仁是最高中国的最高品德,倘若不仁便可以不忠不孝。而日本则是自始至终有忠,没有仁,在我们看来似乎有“愚忠”的成分。将军和大名除了侮辱自己外,不管其他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武士都会因为“忠”为其卖命。在日本,特别是对天皇的忠诚,与上面提到的都有所不同,它是高于一切的,没有对等义务的,天皇成为日本人宗教生活的中心和信仰的对象。不管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还是明治维新对等级制的改革,再到日本战犯发动二战,都需要征得天皇的同意,在天皇名义下推进。
了解了日本的此种文化,就会对日本在近年来的举动有更多的分析视角。在不少日本人看来,二战战犯是“忠义”的,是值得尊敬的,而其行为是否仁义只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参拜靖国神社只是对忠的尊敬,可以同时保留对战争罪行的谴责。而近来日韩贸易战的升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韩国议长要求日本天皇对慰安妇进行道歉,这个行为在日本国民看来玷污了天皇的神圣性,极大的刺激了日本,安倍晋三表示“强烈抗议”,日本网友则要求日韩断交,故有了日本对韩国的制裁。
基于上述理解,作者建议美军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度,尊重他们各就其位的等级制度传统,在此基础上对日本进行重建。“美国人认为平等自由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说明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美军在后来的占领统治中也的确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官僚授权让他们进行直接的管理,因为他们更懂得日本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反观之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撤换了原有萨达姆政权的绝大部分技术官僚,解散伊拉克安全机构和复兴党,以及完全解散政府军,就显得非常不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