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黄瓦》_精选读后感_2200字
《红墙黄瓦》_精选读后感2200字
作为在东城区护城河边儿长大的孩子,书中的这些地方简直都太熟了,北京这个方方正正用护城河隔开的四九城,沿着河边走一天都不带迷路的,而且只要往内城(二环)走,到处就都是文化古迹,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被学校组织春游秋游的历史教育必去之地了。下面汇总下以前没注意过的细节和典故。
1、正阳门的牌匾上,那个“门”字的最后一笔没有勾,只因皇上要走这里,皇上脑袋上悬着个钩子那还得了!所以就把那个勾儿给抹去了。
2、北京老话说:“钟鼓楼上的家雀——耐惊耐怕。”
(从小就住在钟楼附近,怪不得这里盛产麻雀呢,天天扎堆儿飞到窗台抢妈妈为它们准备的面包渣。在元明清时代,钟鼓楼的任务就是每天定点敲钟报时,可以想象那声音非得震得附近的居民脑仁儿疼不可,所以这里的小麻雀们也都习惯了,刚才还看到卧室窗外的小麻雀们丝毫不惧来往的行车,扎堆儿蹦到马路中间儿寻啄食物,听到喇叭声儿都不带跑的,直到汽车开到了跟前儿才突然一哄而散,这也是它们祖先给后代血脉里留下了这个抗噪音基因了吧。)
3、朱棣是篡位上台的,他怕日后也会步入自己后尘所以就把所有的皇子们拘在内城,在自己眼皮底下住着,但是那会儿没有计划生育,于是王爷、格格们越生越多,造就了后来北京遍地都是关于王府遗址。
4、国子监的辟雍是北京城里除太和殿、天安门、祈年殿以外排行第四的建筑物,是在乾隆年间增建的,建成后的第二年乾隆皇帝曾亲自来到这里讲学,听讲的人过万,历史上称之为“临雍”。但是想想那会儿也没有麦克风,估计大部分人也听不见什么,就是来凑个热闹、追个星。
5、看一座古建的年纪,大致可以从斗拱的大小入手,斗拱越大,岁数越老。
6、分辨古建筑等级高低的法子,叫两看两数(shǔ):一看屋顶,二数开间,三看彩画,四数走兽。嗯哼,弄明白了这个,以后再去参观故宫颐和园什么的,跟朋友就有的可吹了。
7、得一提的是,皇帝的宫殿向来是坐北朝南,以示“面南而君”的尊严,但天坛和地坛里的斋宫却都是坐西朝东的,大概是因为到了天地面前,皇帝老子也不敢妄自尊大了。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地坛边儿上,所以已经去过无数次了,但是对这个斋宫还真是没太注意过,等找个不是雾霾天儿的再进去瞅瞅。感觉古代当个皇上也挺累的,每年都要定期去各大祭坛参拜几次,期间还要吃斋、提前戒女色什么的。而且那时候不像现在坐个车一会儿就到了,明清的出行都是马车、轿子,在路上的耗时总共加起来就得占用好多天了。想起小时候还老幻想着穿越回去当个王后、贵妃什么的,现在才知道得宠的妃子们的下场也是最悲惨的,皇帝死后她们也要上吊自尽跟着一起陪葬,真是活着的时候是皇家的生育机器,好不容易死了也不能落个清净,还得和那些情敌们继续在阴间上演宫廷鬼魂儿斗。曾经这个陋习被明朝的朱祁镇废除过,但在清朝建国初始还是延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康熙明令禁止后,这个殉葬制度才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8、明军打进北京后,像历朝历代一样,陋习不改地摧毁了元大都的宫殿,并将瓦砾堆到了主建筑延春阁旧址上,以表示对前朝的镇压,所以那时称这个烂土堆为“镇山”。后来在修建故宫的同时,对这个瓦砾堆进行了一番改造,遂又改名为“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改称景山,民国十七年起对外开放。现在山上的五个亭子是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的。(原来景山是元朝宫殿的残骸堆砌而成,但百度上可不是这么写的)
9、城墙各门分工明确,叫做九门九车:皇帝的龙辇走正阳门,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走木材车,崇文门走货车,安定门走粪车,西直门走水车,阜成门走煤车(因此城门洞里还刻了梅花的图案),宣武门走囚车,德胜门因为名字吉利,历来兵车都走这里。(……作为安定门附近的孩子表示伤不起呀)
10、最后一章是写老北京的美食,但是对于我这个已经改吃萝卜青菜已达六七年的素食动物来说,算是无福消受了。还好现今脑中还残存着一些小时候的味道记忆。
再来说说败笔:
书中手绘插图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所画,感觉还不如直接放真实照片呢,对照着文字看会更清楚。
最后一章的错字有点离谱,标题就把“皇史宬”写成了皇史晟,接下来的整篇章节里几十处都是用的这个错字,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校对的。作者说皇史宬是明清两代的皇家藏书、档案馆,当年皇帝为其提名时错把“藏”字写成了宬,他刚要重写时却被旁边的太监连拍马屁、称赞说写得好,所以就索性留下了。“宬”的字义就是指古代藏书的屋子,所以从词面儿上也能看出这里是专门收藏皇家史册的地方,虽然皇帝写错字了但也还算能说得过去,可是作者错写的“晟”字只是和“宬”的字形相近而已,词义相差太多,这个原本的“藏”字真是没存在感,接连被皇帝和作者给无视了。(可以百度“皇史宬”,看实物照片上牌匾的字。)
看完这书感觉历史上这帮帝王和宫妃也够惨的,这辈子都要受制于各种规矩,帝王也是个苦差事,身为九五之尊也难能自由。看到有一个明朝皇帝就是,从叔叔手里抢回了自己老爸曾经被篡夺的皇位后,还要顾忌礼义给篡位的叔皇重新修坟认祖归宗,但指不定当时他心里怎么骂呢,怪不得好多都皇帝死的早,一个是古代医疗不行,另一个估计是活得太憋屈了。
最后再说下作者,她是梁思成的亲传学生,自己的父亲和公公又都是国家级院士,生了个儿子叫高晓松,她们身边个儿个儿不是科学家就是教育家啥的,怪不得高晓松曾说把一个硕士生放在他家都只能算是个文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