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四种爱》_精选读后感_3500字

2020-02-06 04:56:56 读后感

《四种爱》_精选读后感3500字

这么深沉厚重而又晦涩难懂的一本书,实在是烧脑啊。爱是有范围的,更是有对象的,除了有等级的,也是有层次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付出的。,一旦想要回报,爱就输了。

这是我看到的一篇比较好的书评,摘抄下来

路易斯把人类之爱大致分为四种爱——物爱、情爱、友爱、爱情。它们也是人类本性之爱,纯真的自然之爱。人类既有对爱的需求,也有爱他人的施予。其中哪一种爱更接近天主之爱?很大程度上,这并非是四种爱的高低之分。我们对爱的需求往往被贬斥为过分和贪婪,然而这里却更能展现天主的恩宠所在。基督徒需要的是天主,渴求的是天主。但作为受造物,没有谁可以做到对天主的爱是无私的。否则他便成了完全施予的创造者,实质上他却是一个愚蠢狂妄而不自知的受造物。也不要觉得世界上任何一种人类的自然之爱,是可以成为绝对的神圣之爱。瑞士法语作家鲁日蒙说过:“爱一旦变成天主,亦即沦为魔鬼。”“天主是爱”,无疑是一条真理,而“爱是天主”就要小心了。

路易斯为了说明人类自然之爱的复杂情况,依照物爱、情爱、友爱、爱情的顺序枚举很多身边的例子。比如,起初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求,演变为欲壑难填,甚至出现变态的癖好,这种物爱吞噬了人的灵魂,陷入不自由的境地。物爱当中,还有一个普遍的情感,那就是人对自己家乡的爱。一旦爱乡之情上升到爱国,就容易被统治者所利用。良好的爱国情感应该是从历史中获得教训和激励,而不是伪装成正义,欺世盗名。

父母之爱,亲人之间的情爱,堪称弥足珍贵。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恰恰是这类情感,所谓亲亲相隐,所谓人伦之乐。可是情爱的扭曲也往往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路易斯通过讲诉自己街坊菲吉特太太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这位母亲所谓的无私奉献,自认为“无私”的爱,有时是冷酷无情的。这种爱深深地绑架了爱的对象,让对方活在内疚之中,无法透气。这份看似无私的给予之爱,出于爱者的需要,是需要被人需要。如果不能正确地隐退,则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中国人常见的婆媳关系矛盾,正是由于母亲永远认为孩子需要照顾和保护而插足小家庭。母亲的本能之爱没有退隐,反倒成了干涉孩子夫妻关系的主因。亲亲相隐的潜在意识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作为个体,的确需要家庭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是出于什么?如果仅仅出于亲人的情感而罔顾真相、正义,那么这种深入骨髓的潜意识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最大的短板。

至于爱情,路易斯直言不讳地说,爱情就是类宗教的情感。世俗文学对爱情的评价之崇高早已人尽皆知。我们常常以为获得爱情的人最幸福,因此爱情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但是大家都知道,如果要拆散一对恋人,竭力证明他们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恐怕这么做毫无用处,这对恋人宁可在一起分担不幸,也不会彼此分离。这既是爱情的伟大,也是爱情的可怕之处。不顾一切,全然地为对方付出和牺牲,爱情已经超越了对自我的关注。仿佛这些听起来就像是来自天国的讯息。然而就其本身而言,这不可能是福音。一旦迷失自我,屈就于爱情,爱情就变成了魔鬼。关于“殉情”这件事,为了不分离,可以不幸地去死,抛弃生命。在世人眼里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和震撼,赚足了眼泪。因为大多数人自己做不到,所以要不停地赞美这种爱情,爱情便有了无上荣耀。这当然也是人类自己不断神化爱情的过程,把爱情当作偶像来崇拜。把爱情看得最重的一些历史人物,其命运多舛,例如三毛。从这些人的自传或传记中我所感受到的是他们生命里的无力感。最终,爱情什么都不能给予他们,只留下一地鸡毛。

说到友爱,路易斯认为友爱是四种爱之中最为灵性的。第一,它不基于本能的驱使;第二,它并非必要,有的人可以一辈子没有友爱也过得坦然以对。人最了解的是自己的伙伴,有共同的理想、相似的兴趣爱好,肩并肩地作战等。一旦寻找到很好的朋友,真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儿。自古便有感慨:人生得一二知己足矣。友爱满足的不是欲望和本能,而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知己可遇不可求。但是,《圣经》里面描述天主与人的爱很少是用友爱来作比喻的。《圣经》里通常把天主比做“父”,旧约中雅歌的美好爱情象征着以色列与天主的爱情,基督是教会的新郎等。可见,《圣经》更倾向于用本能的情爱象征人神之爱。路易斯大胆地猜测,由于友爱太过接近灵性,已经不适合作为灵性事物的象征。天主可以很放心地把自己描述为是我们的父亲或丈夫,因为只有疯子才真的认为天主在肉身上也是我们的父亲或丈夫,或者基督与教会缔结的婚姻不是象征性的。如果用友爱来作比喻,我们可能误将象征当作象征物。

路易斯认为,当高度认同的一小撮人密集,他们的特质在集体中就会显得很特别。友爱能够让人脱离集体,产生叛逆,对圈子外的事物表现得不闻不问,甚至冷漠。友爱有其危险性,友爱可以培育出美德,也能成为滋长罪恶的温床。你不能否认,一群犯罪团伙之间也会产生友爱之情。无论是爱情还是友爱,一旦缺失了正义的准则,就不具有道德的内涵。因此爱情也好,友爱也好,可能趋向善,也有可能趋向恶。这正是路易斯要提醒我们的,可见人类的情爱是有多么复杂。

究其原因,人类的这些自然之爱,和人类作为受造物的自身本质一样,是不能够自足的。自然之爱必须有天主大爱的参与,才能满全。路易斯有个比喻特别的美妙:天主开辟了人性这座花园,让各种爱在其中生长、开花、结果。天主派我们的意志去“修剪”。与这些爱相比,我们的意志干枯、冷漠。天主的恩宠仿如雨露阳光,帮助我们的意志“修剪”花园。今天这座花园在罪恶的笼罩之下,土壤酸化,毒草横生。更需要我们的意志付出加倍的努力、加倍的勤奋。意志“修剪”的对象——各种爱,充满着光辉与活力,这些是理性的意志自身永远不能达到的。通过这则比喻,令我更深刻地理解在人性身上,理性的意志与爱的关系是怎样的。人身上所有的爱以及爱的能力都来自天主的赋予。有人说,人的爱是对天主之爱的拙劣模仿。的确,人所能给予天主的,没有一样不是已经属于天主的,除了人的意志。

一旦去爱,人就会受伤。的确,由于我们的爱是不能自足的,不是最完美的,总是要计较得失,我们会在爱过以后得到痛苦。为了避免痛苦而不去爱,不去施予,我们的无情无义,更不符合天主的旨意。尽管如此,人类仍然被赐予了美好的礼物,天主让我们分享了祂自己的给予之爱。基督为我们受苦,并非要我们无情无义只关心自己,也不是要我们在爱的关系中体验这份痛苦,靠着这份痛苦去接近天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抛弃一切地投入到爱当中,接受这些痛苦,把痛苦献给天主。

自然之爱应召成为天主之爱的形式,正如我们应召成为基督徒。把自然之爱视为肉身的话,这爱也要与基督同死。这需要我们的理性的意志非常努力地配合天主。这并非是要天主的爱替代自然之爱,而是让天主的爱净化我们的爱。基督徒相信肉身的复活,这肉身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还包括我们在世上的情感网络,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各种情感中的纯粹本性当然不能进入天国,因为自然意味着短暂和腐坏。自然之爱只有愿意被带入圣爱的永恒之中,才可以期望得到永恒。唯有甘愿经历这样的改变,我们的爱才有可能与基督同复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因天主的爱而被创造的。我们之所以会爱身边的人,乃是他们也有肖似天主的部分。我们的问题往往不是对世人爱的不够多,而是在于我们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天主能够在人的心里唤醒我们对祂的爱。有了这种爱,一切的自然之爱,才成为可能。在这些经历中,凡是纯真的爱,都出自天主,并非出自我们。我们能去施予、爱别人的能力并非是我们的天性,那是天主给我们的天赋,让我们得以分享祂施予和爱的能力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