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语言本能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2019-05-21 08:01:05 读后感
语言本能
作者:史蒂芬·平克
? 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的大门; ? 一个关于语言问题最权威的答案; ? 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 ? 一场常识对谬论的彻底胜利。
语言本能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思想是菜, 句子是碗, 交流就是上菜.

我们将思想敛吧敛吧, 装碗里, 递给听者.

而听者接过碗, 用勺儿把里面的菜捞出来. 大快朵颐 ~

你以为这就是语言?

错! naive too simple!

真实的语言是这样的:

A: 早上好!

B瞪着A上下打量, 心想: 靠! Y到底想干嘛?!

语言是刀~

此书是Stephen Pinker关于此刀的详细使用说明书.

~

.

[母语]

母语学习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 (社交能力形成也是). 不论是口语还是聋哑手语-- 过了黄金时期, 将永远不能获得完善的语法或口音. (chinglish)

幼儿学习语言, 并非对父母的简单模仿. 而是重构-- 一次又一次的 [观察, 创建模型, 预测, 验证] 循环.

..

.

[语言 & 思维 & 心语]

语言不是思维.

语言不决定思维 -- 或许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如果这个行为是基于概念和分类的.

{尤其是看过Arrival原著Story of Your Life, 并自以为受到极大启发者注意啦~ Ted Chiang在那个小说里的核心思想介于完全错误和鬼扯之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 而非原因.

作为工具, 语言显然是分类, 概念, 记忆, 理解, 预测的一个框架.

它是思维的一种方式, 但显然并非唯一模式-- 还有视觉的(图形的), 数字的, 音乐的(节律的), 肌肉的, etc.

语言不是思维的框架. 而 心语 是 -- 语言不过是表达心语的工具.

而当旧的语言不再称职, 新的 工具(语言) 就会被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 儿童最擅长干这事儿. 所以, 当语言快速进化时, 背后是时代在快速变化.

语言永远不可能是 纯粹的 或 保持纯粹. George Orwell, was wrong!

..

.

[儿童的语法]

语法对于儿童是本能?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而我认为,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是:

只有人类进化出了能构建语言的专属脑区(模块), 可以在人生中通过观察, 预测, 重构, 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法 -- 这个能力是人类普适的.

一个例子: 对于mice-eater, Not rats-eater的规则, 即使儿童从来没听过, 也知道规则.

儿童会从听到的海量案例中, 自主分类预测, 并寻找规律, 形成自己的语法. 当案例足够多的时候(即不断训练, 并修改了错误的语法(更多的是 例外补丁)之后), 即获得了, 几乎跟普适语法相同的规则, 即使此时他完全没在课堂上学过 语法规则.

(如果 普适语法 是合理的(即 靠谱的, make sense), 那么这个过程也会相应快捷, 因为规则更简洁, 更少例外.)

{

而我对Pinker的 天生语法, 有不同看法.

一个佐证我想法的中文例子: 方言+儿化音.

大学时一个上海室友, 永远学不会[名词+儿化音] 以及 [主语+丫] 的规则. 经常说, 我Y *** , 他Y*** . 说明这项能力是习得的, 而非天生! 只有当地人, 才会获得正确的样本, 并形成规则的判断.

规则的判断, 是内生的, 目标是基于样本 的 预测 -- 生成规则是本能, 而保存规则不是!

如果Pinker此观点错了, 那么全书的最核心观点, 就崩溃了.

北京人可以做一个简单测试: 内九门和外七门, 那些不能加儿化音.

你会发现, 北京人可以挨个判断那些可以, 那些不能, 却无法说出为什么. 说明, 语法规则是内生的, 而非 天生的, 或 授予的.

}

规则创造是 智能 的本能.

Einstein is merely a man with a childs heart, following his most inane instinct.

So was Michael Jackson.

儿童(或者更广义的初学者), 会有两个本能: 1结构化, 和 2效率化.

会在混乱中寻找规律, 在低效中打磨高效. 其实两者的本质相同, 都是更加节省的使用记忆资源.

..

.

[概念创造]

智能是本能, 是学习的驱动力, 也是小孩根据 案例 自造规则的原动力.

(于是你会发现, 在一帮糟糕的文盲多国海盗船上出生的小孩, 会发明出一套全新的, 更加完备的新语言.)

概念的创造是为了理解.

作者惊叹于, 为何 概念如此磅礴, 而单词如此寒酸. {有什么可惊叹的.}

人类能理解的词汇远远超过其使用的词汇.

普通美国高中生的词汇量在45k左右, 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单词量3倍. 但你不要以为莎翁的词汇量只有15k那么少~

(6岁儿童的词汇量大约13k, 高中毕业60k, 好学生120k~)

并不难理解. 识别 一个概念(目的仅仅是判别和预测), 使用的是低阶脑区, 接近进化早期. 而 表达 一个词汇使用的是高阶语言区域, 肯定在左脑, 而且在进化较晚期出现.

其难度差别, 相当于, 认出一张脸, 跟 画出一张脸 的区别..

.

概念创造是基于实用的. 于是效率是其优先考虑.

于是, 我们会区分 名词 和 动词, 否则我们就 需要为每一个 羚羊奔跑, 狮子奔跑, 兔子睡觉 创造一个独立单词. 那么当有M个名词概念, 和N个动词概念时, 我们就不得不创造 M*N 而非 M+N个概念. (学这种语言你会想死..)

{我们再次感谢英国推动了工业革命, 称霸全球, 并占领了北美大陆, 而非意大利人.}

.

当你指着一个 浑身恶臭在睡觉的羊驼 跟婴儿说 caonima的时候, 它到底接收的是哪个概念呢?

羊驼? 这只羊驼的名字叫caonima? 偶蹄目动物? 褐色的皮毛? 恶臭? 睡觉? 哺乳动物? 能动的任何物体?

事实上, 儿童很 精明的 的选择了 中间概念 -- 既非极为具体, 又非极为抽象. 显然, 这依然是基于效率的. (就像我问你我邻居的年龄, 在没有任何信息的前提下, 你会猜35, 而性别猜男女的概率各半 -- 最大熵原理!)

一个有趣的补充: 当你指着一个杯子(它熟悉的概念) 说 caonima的时候, 它不再会认为这是 杯子 的概念, 而是会猜测这代表, 材质, 形状, 或者其它 有特点 的属性.

儿童是如何学习概念和语法的?

是一个在 智能 驱动下, 为了 实用 的目的(理解, 预测, 沟通, 吃糖, 撒娇, etc..), 根据 已获得的样本, 以符合最大熵原理 的效率最优, 自创规则的建模过程.

语法不是来自教授, 更不是天生, 而是自创!

{但却是只有人类进化出这个能力, 所以, 你非说拥有这个语言学习的模块是天生的, 我也没法跟你争. 但即使是Pinker也承认, 虽然他认为语言能力是天生的, 但阅读 却不是. 凭什么两者要区分开呢, 这是Pinker理论最大的疑点?!}

..

.

[元音 辅音]

词素(morpheme, 又叫语素), 是单词的发音小单位.

世界上的语言, 最少十几种, 最多上百种, 总共数千种. 英语有40多种, 略高于平均.

同样的元音, 辅音, 放在不同的地方, 发音是有差别的 -- 收到左邻右舍词素的影响.

比如: latter, ladder(虽然音标不同, 实际发音是一样的)

比如: writer, rider(虽然按说 t, d, 发音相同, 但元音的发音不同, 前者较短, 后者更长)

然而Pinker非常固执的认为, 这是某种内置的规则, 因而是先天的本能.

其实不然, 凡是做过体操的人都知道, 从一个动作到下一个动作的平滑过渡, 跟 一式一停 的自身当然不同. 这是肌肉效率的本能, 而非脑中的规则.

北京话, 美国化, 的吞音, 连读, 哪是什么规则, 而是省事 -- 是或效率, 或美学, 但绝非天生.

{依然, 我不认为pinker的观点是对的. 即, 我不认为, t, d在浊音时, 完全相同, 因而, writer, rider元音发音不同, 也就不难解释了. 因为发音者, 根本没觉得两者发音相同, 他只是顺口圆滑过去而已. 圆滑是取巧, 而非规则. 当不需要圆滑时(或圆滑没有实际好处时), 则没必要圆滑. 而Pinker把t.d同音, 上升到规则, 则是僵化的思维.}

.

事实上, 除了发声和听力残缺的个体, 不存在任何族群不是以 口语+听力 的方式创造语言的. (手语是残疾之后的替代方案, 但从不是首选方案)

Ted Chiang在 The Story of Your Life 中的 七语 设定, 看似新颖, 实则弄巧成拙, 更像是为了剧情而生搬硬套的设计. (反而是电影大师们在创造Arrival时, 拯救了这个部千疮百孔的小说.)

..

.

[书写文字]

在人类历史上, 书写文字的创造, 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次. 而拼音文字(与发音对应的书写) 只被发明过一次. 其它所有民族的书写体系, 都是从现成的案例借用过来的.

事实上, 没有任何一种书写体系是 (如萧伯纳期待的那么) 完美的-- 即, 没有一种书写体系是跟发音完全对应的.

实际上也不需要(如萧伯纳建议) 根据发音重新创造字母, 大幅修改英语单词的拼写, 使两者对应. 因为读音与拼写之龃龉(不对应) 是永恒的, 语言的创造是动态的. 不存在一劳永逸.

..

.

[演进]

语言的进化, 与生物进化很像. Darwin本人甚至自称收到了语言演进的启发.

突变往往来自错误.

有用(有时候好玩)的错误, 能够广泛流传 -- like meme.

错误就像是水中的氢键, 不停的在尝试漂变. 单看似乎是杂乱无章的Brownian Movements, 但长期趋势总是指向能量或效率的梯度方向 -- 就像山谷中的泉水, 最终会落在能量低, 而效率高的位置. (即使有时会卡在堰塞湖, 你只需要跺一脚.)

这也是为何看似千差万别的语言却有相似的逻辑.

..

.

[语系(们)]

语言的演进是一刻不停的过程.

当前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美国, 其语言能追溯到多久以前? 几百年?

答案或许是上万年.

0<印欧语系>

任何研究过日耳曼语系, 罗曼语系, 和梵语的人, 都不会忽略其中的相似. 它们被统称为印欧语系. 这引出一个惊人的推论:

某个杜老的史前部族, 曾经占领过一个巨大的疆土, 包括: 大部分欧洲(Roman, German, Norman), 土耳其, 伊朗,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北部, 俄罗斯西部, 中国丝绸之路的一片.

而根据 Gun, Germs and Steel, 大型哺乳动物的驯服, 加速了文明的演进. (比如, 猪牛羊催生了农业).

根据植物词汇的推测, 古印欧人 起源于北欧至俄罗斯南部.

根据动物和社会的词汇推测, 他们最早驯服了马. {这很可能是青铜和马传入中国的原因.}

.

一个合理的候选人, 是5500年前, 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 Kurgan culture, 是最早在战争中实用马鞍的部落. 而马的起源正是俄罗斯西南草原.

另一个候选起源是, 9000年前生活在Anatolia(新月沃地边缘). 那里最早出现了对牛羊的驯化, 并催生了农业.

战争或是农业? 古印欧人 或许正是凭依凭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驯服, 迅速扩张, 并沿一条狭长的东南15度走廊, 到达青藏高原周边. 古印欧语最终分化为, 罗曼语, 日耳曼语, 和诺曼语, 和梵语.

.

1<亚非语系 / 闪含语系>

包括阿拉伯语, 希伯来语, 埃及等. 最早起源于撒哈拉以南的西非地区.

.

2<高加索语系>

俄罗斯南部散布的系列. 并非高加索人(非正式的亚欧白人称呼)的语言.

.

3<汉藏语系>

汉语, 缅甸语, 藏语, etc. 特点是靠音调高低来区别语义. 最早可能由云贵高原进入中华区.

.

4<南岛语系>

起源于台湾(其祖先可能来自华南), 借助航海的力量, 并逐渐扩散传播至, 菲律宾, 印尼马来, 中南半岛部分, 夏威夷, 甚至马达加斯加.

.

5<阿尔泰语>

突厥语, 蒙古语, 等~ 包括日语, 韩语.

..

6<美洲>

有三支: 印第安语系, 12k年前从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亚洲人 / 比较晚近的爱斯基摩人, etc.

.

7<非洲>

是语言多样性最杂的地方. 1500种语言分成4类.

.

8<其它>

包括新几内亚, 澳洲.. etc.

.

从语系可以看到人类在全球的扩张和演进路线. (参考Guns, Germs, and Steel)

..

.

[儿童]

它们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通常在3岁左右完成语言学习 -- 而这个年龄的智力还P都做不了. 因此Pinker认为语言是领先于其综合智力发育的.

年龄是儿童能否 彻底 掌握一门外语的关键. (Henry Kissinger来到美国时, 仅比他弟弟大几岁, 但终生带着浓重的德国口音. )

问题在于: 为什么在所有的人类能力中, 语言先行?

Pinker的比喻很不赖: 人生阶段是一个精打细算的旅行剧团-- 既要方便打包, 又要能在恰当的时候异彩纷呈.

比如昆虫的逻辑是: 在前期把自己变成一个吃货单元, 积累能量的白痴, 然后, 蜕变为多功能且极其精炼的基因携带实体.

作为一种功能, 语言率先登场, 一定是因为其对一生有重大作用. 因此越早学会越好.

相比语言本身的用处, 语言学习系统 的用处是一次性的-- 跨过某个年龄即弃.

.

这不仅仅适用于语言, 而似乎对人体一切能力和 配置 都适用.

类似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会衰老?

这似乎也是进化的选择.

出生就像是开始旅行时你选的行李. 假设你有三个选项: A 多带玩具, 不带痒痒挠, B 平均玩具和痒痒挠, C, 不带玩具, 只带痒痒挠.

显然, 对于一个时刻面对死亡威胁的物种, 资源分配向老年的方案都会相当的吃亏甚至危险, 最终被进化淘汰掉. 而进化似乎还没研发出一副 无敌黄金装备 -- 即不朽.

..

.

[脑]

是蛋白质对神经元进行着引导, 连接, 和保护作用. 基因引导了蛋白质的表达.

据估计, 指导构建大脑和神经系统(脊柱, 肠, 全身)的基因大约有30k个, 占人类基因组的大部分.

..

.

~

~

创世纪 中说, 上帝把人类打散成彼此不同语言的族群, 阻碍其交流.

发现并描述事物之间的差异, 看似有趣, 其实无聊 -- 这既不需要什么天赋, 也对问题的理解毫无帮助.

这就像是说, 你根本不用去学什么语法, 剑技, 棋道, 只需要把所有情况都体验一遍, 背下来, 就好.

真正的大师能够找到世间万物之共性, 看到其不变共通之本质.

因而乔姆斯基则说:

在一个火星人开来, 地球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

因为看似不同的语言之间, 有着相通的逻辑, 和规律.

A.E said:

Out of clutter, find simplicity; from discord, find harmony; in the middle of difficulties, lies opportunity.

前两句, 基本就是人类语言演进的基本规律:

在混乱中寻找简洁与规则, 在嘈杂中, 打磨和谐与流畅.

这是儿童, 以及任何领域初学者共有的本能 -- 既非语言领域的特征, 更非人类专属的能力 -- 它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和传承过程. 只不过, 在人口混杂, 交流激烈的地区, 发展会比较迅猛和快速而已.

于是我们会发现, 新的人口和文化交融激烈的地区(19世纪的纽约, 北京), 新的更有生命力的语言形式被创造出来.

记忆, 即重新创造~ 新建模, 新逻辑; 更高效, 更和谐.

.

一个根本的问题:

语言与我们的思维到底是什么关系?

语言是 通用智能 (我们用于解决所有问题的智能) 按部就班的一部分, 还是我们的思维严重受限于先入为主的文化视角(比如语言)?

相对主义 强调后天的重要, 认为婴儿是一张可以随意塑造的白纸. 这让Pinker很不爽. 毕竟同样的环境没法让一起长大的小狗和小孩同时学会说话, 也没法让(即使跟Lb. James一起被养大的)我学会战斧.

(而基因差异也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 两个挪威人之间的基因差异, 是挪威人和刚果人平均值的12倍.)

为什么相信语言不是通用智能从属, 而是一个独立模块呢?

从现象上我们看到其在婴儿的发育时间远远早于通用智能的节奏. 而其背后的原因, 或许是因为不同的领域遵从不同的规律(以及不同的关键参数), 而正确的预测(智能的意义) 在专用模块中比通用能力下, 更加高效和经济 -- 模块的出现还是基于效率和成本, 在进化下的选择.

AI领域也是一样, 专业智能总是率先被开发出来. 而 打通(泛化, generalization)则是之后统合多个专业智能的需要. 这会加深我们的理解, 不过其驱动仍然是-- 效率 (还有成本).

~

书不单行, 当你思考什么是好的语法或语言时, 不妨也翻翻 冯唐金线.

而此书, 虽然Pinker的很多观点我并不赞同(比如先天vs.习得的问题), 但仅作者涉猎之广博, 思考之全面, 你对语言的大多数有价值的思考都会得到讨论, 甚至解答, 但至少是启发.

..

.

[咖啡]

语言本能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一谈到语言学,总会有人发问:语言学到底研究什么?语言还需要研究吗?形象地说,语言是人类这个物种所拥有的一种可怕能力,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在东西方各自流传了几千年的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圣经》中的“巴别塔”;另一个就是我国古代的“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当然,严格说来,仓颉发明的是文字,而非语言)。可见,语言是人类拥有的一种可以降服万物,令鬼神胆寒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学就是探究这一能力的起源、本质、构成、表现、应用和效果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生物、历史和文化现象,并最终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这种“语言动物”的全部奥秘。

然而,在有关语言的所有讨论中,语言的起源问题又是最为捉摸不定的“谜中之谜”,几乎任何一位语言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对语言起源的了解比对宇宙起源的了解还要少。因此,它也被看作是“科学界最难的问题”。

面对这个最难的问题,史蒂芬· 平克在《语言本能》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平克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人类之所以拥有语言,就像蜘蛛之所以会织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当然,要证明这一答案并非易事。史蒂芬· 平克调动了来自多个学科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遗传学、文化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将它们整合成一张知识的巨网,我们在这张巨网里可以看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福多尔的心智模块、奎因的“归纳法的耻辱”;可以看到思维语言、语法基因、人工智能、语言谱系;也可以看到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黑猩猩在语言学习上的种种表现以及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结构图。在平克的精心编织下,所有这些知识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人类大脑中固有的心智模块。

语言本能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史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一书,正如其书名所示,其主旨即在于论证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不适合速读,不适合英文不好和没有语言学基础的人读,但把语言和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宏观视角很受启发。因为这种写作方式,曾几次三番想半途弃书,所幸还是坚持读完。在这里特别感谢以探索为使命的广东茂名书友的赠书。嘿,这本书确实挺好,也确实读得挺烧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