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_读后感_3500字

2020-01-30 10:58:59 读后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_读后感3500字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圆桌派》有一期专门探讨了关于原生家庭的恩怨情仇,很多人看后深有共鸣并且引起广泛讨论。

嘉宾武志红在节目中讲到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谈到: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怎么做都是对的,孩子怎么都是错的,父母反而会把自己身上的一堆垃圾,往孩子身上去倾倒说不仅你的问题是你糟糕的,我们过不好都是因为你,我们不离婚,我们过不好都是因为你。

看到这个场景,你肯定觉得特别熟悉,那种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被认可的感觉太熟悉了。那么,原生家庭不好,不被认可的人生值得度过吗?

二战将军蒙哥马利被称为英伦雄狮,这位有着光辉人生的伟人,在回忆录里多次表达过自己的不幸:“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完全来自我的母亲,在她的眼里,我只不过是个炮灰…”

母亲的诅咒让他性情大变,他学会了察言观色,而这恰恰锻炼了极强的意志力和观察力,奠定了后来的军事生涯。他最终没有成为垫底的炮灰,而是大炮的主宰者。

父母是我们最渴求认可的,就像松子一生都在渴求父亲认可,甚至用扮鬼脸的方式博父亲一笑;就像苏明玉拼命独立自主,证明自己值得母亲关注;樊胜美那么苦苦挣扎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镣铐……

从种种人的身上,我们大家应该发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后期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也许你会觉得这中间肯定有基因的作用,但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双胞胎的例子证明决定我们人际关系的,不是基因而是环境 ,是童年所接受的抚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一个政府想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儿期的早期抚育方面进行投入。但不幸的是,对孩子和国家来说,幼儿期是最不受关注的阶段。“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作者奥利弗还被《泰晤士报》称为“国民心理学家”。书中案例和观点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从人生最早的0-6岁开始拆解,为我们分别展示了童年是如何戏剧性地塑造了一个人的未来。

1.被很多父母忽视的“自体感”,到底是什么呢?

奥利弗·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有一句话:“我们在婴儿期受到的照顾与自体感的形成,就像幽灵般的关系。它就在那里,但是我们看不到它。”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会忽略自体感的原因。并且他强调:“自体感弱的症状,对很多人都不陌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有这个症状。”

那么,自体感如何解释呢? 自体感,其实是对自我觉知的一种感受。

事实上,0-6个月的婴儿,已经可以体会生理感受和情绪感受了。比如,是可以感受到冷还是热、感受到肚子饿还是吃饱了、感觉到害怕还是安全?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当大人们能让婴儿的这些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婴儿就能收集到对感受的这种记忆。而这些记忆,就是自体感的基础。它的影响强烈而又深远。

自体感的重要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有人会发出疑问,一个小婴儿还什么都不懂呢,每天就是吃喝拉撒这些事,自体感有那么重要吗?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疾病叫做“医院病”(hospitalism),这种病经常发生在孤儿院的婴儿身上。虽然孤儿院干净整洁,但是由于大人们精力有限,只能关注到婴儿的生理需求,却常常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这些婴儿很容易嗜睡、感染、患病,甚至死亡。

当然,自体感弱的婴儿不只是出现在孤儿院,每一个家庭都有可能出现忽视婴儿自体感的问题。

研究表明,这些自体感弱的婴儿,在长大后有很大概率出现自我评价低,社交困难,程度严重的,甚至会形成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则会给未来的人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

德国作家卡夫卡,在世界短篇小说的长河中,他可以说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作品充满诡谲的想象力,《变形记》中,主人公一觉醒来变成一只甲虫,被家人各种嫌弃,最后死在家门外;《审判》中,男主因为一起床就糊里糊涂被逮捕而跳河身亡;《城堡》中,男主莫名成为全村公敌。

卡夫卡作品中的主人公无疑是他真实人生写照,他有软弱的母亲和严酷残暴的父亲,在父亲面前永远都是小心翼翼,动辄就是拳打脚踢。父亲对他没有丝毫肯定与鼓励,外人面前也是大声呵斥。

但卡夫卡没有一辈子做个废柴,他主动写信控诉父亲却因为母亲软弱没有送出去,没有听从父亲指挥接管生意,他为了对抗原生家庭带来的忧郁,用写作疏解,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写作风格。

他一辈子都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纵然处于深水,没有下沉,而是挣扎着浮起。

虽然他一生都在搏斗,但原生家庭对他的不认可,就可能造成了他的自体感弱,最终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2. 0-3岁关系模式的形成

“没有人在生活中能完全避免与别人碰撞。他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奋力挤过人群,冒犯别人的同时也忍受别人的冒犯。”——托马斯·卡莱尔

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孤立的个体,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满足感。如果形成了不良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就会被迫经历孤立无援、愿望受挫和情感剥夺的糟糕体验。

在0-3岁时,是关系和情感模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将终身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研究分析,可以分为四种关系模式:

●回避型依恋模式:假如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经常拒绝、否定孩子,并伴随着消极、愤怒、谴责的态度。在孩子长大后,就会不愿与人密切交往。这种模式的人,总是预期自己会被人拒绝,所以宁愿抢先一步拒绝别人。

●缠人型依恋模式:如果在孩子0-3岁时,父母的抚育是不一致、不稳定的,或干脆缺乏抚育,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孩子在将来,就会成为缠人型模式,希望和别人亲近,但对方却常感到窒息。

●混乱型依恋模式:当受到严重虐待或忽视,或者父母关系非常不和谐时,孩子长大后就会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很难信任依恋别人,并且陷入暴力关系。

●安全型依恋模式:这需要父母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尽量避免负面情绪渗透进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即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别人,又可以被别人依靠。

3. 3-6岁良心的养成

什么是良心?良心是关于对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内疚和羞耻来管制自我。

奥利弗·詹姆斯把良心分为惩罚性的,脆弱的和善良的三种类型。

惩罚性的良心:墨守成规,遵守规则,对不检点的言行深恶痛绝;

脆弱的良心:叛逆,具有攻击性,不服从管教,反感规则和秩序;

善良的良心:与人相处友好,懂得拒绝,对规则不盲从,也不排斥;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人在所有方面都是同一个良心,只是在很多方面更倾向于某一种良心的类型。

我们之所以会养成不同类型的良心,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在6岁前被父母以何种方式来管教,他们是强制专横,漠不关心,还是温和耐心,都会决定着我们的良心类型,从而影响我们的性格。

重新改写我们的人生剧本

我们看透了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也明白了今天的自我是因何如此,现在剧本被曝光了,到了重新改写的时刻了,那么该如何改变和调整呢?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通过了解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生活。

1.内省

我们该跳出自我,以上帝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过去,去想一想眼下的行为是如何受过去所影响,然后改变。

2.找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书中提出了一种认知分析疗法,向治疗师讲述我们小时候受到了怎样的抚育,然后治疗师会给你写一封信,把我们告诉他的事情总结出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余下的治疗则专注于选择一个特定问题解决。

研究表明,一个治疗师的热情和强大的内省能力比,对治疗者特别重要。

3. 文学的力量

责备父母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不会对我们的变好带来什么作用,那只会加深他们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让自己从情感的枷锁中走出来,不要让那些糟糕的经历再让我们痛苦。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写一个故事,一个虚构而又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以第三人的角度来看看隐藏在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看一看我们在家庭中的剧本,自体感,依恋模式,良心,都是怎样被一一塑造出来的,也许在完成这个故事后,你会与曾经的自己和解,也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改变了。

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教会我们解读自己的童年经历,认清真实的自己,探索健康的家庭模式。回溯,是为了更好地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