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_精选读后感_3500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_精选读后感3500字
这本书满分5颗星,我给他打8颗星。
以下涉及剧透,但剧透的可能也是你的人生。
看懂这本书的关键在于看懂女主角的故事:
女主塔拉生长于爱达荷州乡村地区一个摩门教生存主义者的家庭。父亲与整个社会、政府甚至其他摩门教徒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对立,他相信末日即将来临,并且认为他们是天选之子,上帝会保护他们。为了避免被同化和污染,所以他认为他的家人应该少与这些有悖于他们思想的人来往,甚至要求家人尽可能避免接触医疗和教育系统。所以塔拉直到 17 岁才第一次走入课堂,家人生了重病也未得到医治。
塔拉和另外六个兄弟姐妹从小在父亲的废料场工作,都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家庭教育。她不得不自学代数和三角,以及自己备考ACT。最后成功地被杨百翰大学录取,后面有机会去哈佛学习,去罗马旅行,最后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本书是塔拉与原生家庭的斗争最终取得自我成就的故事,但如果只这样概括,那我们只是作了一个看客观摩了一场别人的人生。因为这场改变命运的战争,是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的。
我们姑且先放下塔拉的家庭,先说说为什么塔拉不一样。
塔拉从小是个十分聪明,机灵,好奇心强,并且特别爱思考的孩子(十分聪明可以从她和爸爸一起干活为了减小伤害选择滚到草坪的快速反应看出来,好奇心强爱思考可以从她对各个事件的描述,包括小时候对哥哥、外公家庭的观察、小小年纪清楚记得妈妈如何跟医生隐藏自己是助产士的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同时她还有一种不屈服精神(从她哥哥打他,她在卫生间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最关键的是她还有一种踏实而锲而不舍的精神(从她自学能力可以看出来)。
然而,聪明的人往往缺乏毅力,不够踏实,有毅力而且踏实的人往往不够聪明,两者皆备的才是大才。
但早期,塔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时候环境逼了她一把:一个是她看到家里面哥哥接连被爸爸弄伤,对爸爸感到失望,一个是来自泰勒的对她的激励(西尔斯修女)。
像她这样的人,如果留着家里,结果会跟她妈妈、姐姐一样,乖顺、服从,早早的结婚每天围着孩子转并且还要承受着哥哥肖恩的暴力威胁。这一段文中也有描述;“大学与我无关。我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将会如何:十八九岁时,我会结婚。爸爸将分给我农场的一个角落,我丈夫会在那里盖间房子。母亲会教我草药和助产的知识。现在她偏头痛发作不那么频繁了,又去给人接生了。我生孩子时,母亲会来接生。我猜有一天,我也将成为一名助产士。我不知道未来哪里有大学的影子。”而她狠心去了大学读书,一番努力,10年之后才了成了人人羡慕的剑桥博士、作家。
她的成功启蒙于环境、妈妈和哥哥的支持,但高于环境,这涉及到一个人该如何超越家庭实现自我的智慧。
回到女主的故事。
很多人看到的是家庭环境恶劣、思想偏执,觉得女主家庭思想简直奇葩,所以女主接受教育看到外面世界后会选择背离是顺其自然的,后面的成就也是女主天资聪慧的必然结果。如果我说,女主也是普通人的话,那么接下来可能描述的就是你的人生。
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我们能很容易看清楚正确和错误,但如果是一般错误和一般正确呢?
女主17岁去上学,说明转变的发生期大概就是我们人生的青春期阶段。想一想,小孩子青春期思想和父母不一样,这对于父母来说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大多数父母做的是什么?批评、纠正。不听话打也得给打服了。带回到原文里,对应的就是父亲对女主的训斥、管教。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也跟女主一样,心里烦但也不得不接受,因为我们离不开这个家庭。为什么原本听话的孩子会突然与父母产生冲突?因为我们开始有个体意识了,加上到了学校新环境,接触到来自不同环境家庭的同学,与我们原来父母灌输的思想产生了分歧,进而有了冲突。文中的爸爸愚昧只认上帝,我们看的很清楚,但是现实中这些“正常的家长们”又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说的一定是对的呢?
我们上学接受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父母不一定清楚,我们自己可能也没太想清楚。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拥有一个好生活么?那么,这个“好”是由什么界定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好对应着我们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其实潜移默化的直指着我们父母的价值观。我觉得对于很多人都是这样。毕业了考公务员还是读研?进国企还是外企?离家近还是离家远?多少岁结婚?我留意过我周围早毕业的学长学姐,该留在家乡的迟早有一天会回来。以前我还有一点不理解,现在我完全理解了。不管上了多少年的学,最后价值观还是父母的,老师、外部环境带来的刺激都是过眼云烟,说再多赶不上回家吃着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饭,泪眼婆娑的说:“还是我爸说的对…..”你爸说得对,你咋不让你爸在家教你呢,还不用交学费。如果爸爸有个手艺,那正好,子承父业,也不用遭妈妈的埋怨:“在外面转了一圈找个工作还不如你爸”。当你这样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父母和文中的父母差不太多,而且你爸比他还狠,是温柔刀,从来不打你,也不让你干苦力。
谈起了打,我们现在普遍对“打”这种暴力比较敏感,别人打你,你恶狠狠地说小心我还手,但对于“骂”这种心灵上的伤害,我们可能还处于迟钝状态,老师今天骂你你恨他,明天给个好处你感觉自己好像原谅他了,但其实内心深处老师对你自信心的伤害还在,而这种伤害你想过如何对抗么?
顺从父母的价值会出现的问题就是,你按照父母的安排如期上学接受教育,到头来毕业了发现企业不需要你?为啥?因为父母的思想已经是他们那个年代/阶层的了。所以有了“阶层不可跨越”、“父母就是我们的起点”…..但有人不信,所以读到大学,然后回家。父母可能还偷偷的想早知道这样,不如早点把钱留下为你安排工作。作为孩子,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自己也心酸,有苦说不出,自己明明都听话努力了还遭一肚子埋怨。
这个问题就在于,作为父母你既然选择相信学校就不要再妄图控制你的孩子,作为孩子你既然来了学校就要接收新的思想摆脱家庭,如果读了十几年书,思想还跟父母一样就是白读。
作者的强大之处就体现在这里,只不过作者比我们可能还要普通一些,没错,就是普通。因为我们是看不清(父母没那么蠢),但作者还是比较容易看清的。因为她能很快地发现父亲逻辑的漏洞(关于历史的错误解读),这个就像被卷了角的书页一样,顺着边可以翻起全新的一页。但这建立在一个前提,你得先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塔拉是父母不让上学所以她能通过学校发现,对于我们,这个父母不允许的或者连父母都不敢尝试的或许就是你发现的机会。
然而,发现了以后,你可能还会经历一个“四不像”的阶段,正如塔拉凭借优等生身份来到罗马,她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敬畏,而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但是后来她发现罗马跟她老家一样该打雷打雷,该下雨下雨,意识到了敬畏依旧在但是可征服,她来自大山,但她同时也属于剑桥。
文章的最后一阶段,与母亲、妹妹的决裂,说实话我刚开始的时候是有点接受不了的,但这其实映射着我自己的问题。读到后面甚至有点怀疑自己,如果坚持面临着与最信任的人决裂,我的坚持还是否有意义?偏执难道就是为了证明对方错了?顺从是否真的那么困难,哪怕是伪装?家人说爱塔拉,塔拉也说爱他们,但他们谁都不肯退让。最心痛的一关,作者最后的选择是孑然一身。如果要选择这条路,这必将是最终的归宿。不在一条路上的两个人注定是不能一起走的,就好比父母想找一个安逸的城市养老,对于你来说小城市能活,但成就你的事业在远方。
故事的最后也是目前的阶段塔拉与父母互相断绝联系,但比尔盖茨说等不及看她接下来要写什么,我也期待,因为我坚信这不是故事的结局,作者还年轻,人生才进行一半,我相信后面她和家人会重新生活在一起,而且得到的比他们应该得到的多得多(现在就算在一起也是各怀心思,表面平和)。那个时候这本书就值10星了,因为是完整的一生。
最后,改变就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