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_精选读后感_3500字
《道德经说什么》_精选读后感3500字
译文
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战胜别人则证明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坚持按照“道”去做,才是有远大志向的。不失掉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自己存在得更为长久。身虽死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这一章讲的是,一个人能了解他人是有智慧的表现,但了解自己则更难。所以,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有大智慧的。这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成语“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就出自本章。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只是“有力”。比如,对待不服自己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打倒他。如此,只是证明自己比别人有力量。而真正强大的人,是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人
“知足者富”,正如第一章里说过的,有形和无形是相互统一的,即物质和精神两者缺一不可。富,不仅指物质,更指精神。物质上,譬如金钱,它没有边界。倘若欲壑难填,便是不知足。只有适可而止,做到精神上的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有。
“强行者有志”,这里的“强”是坚持不懈的意思。它是说,了解了“道”,并坚定地按照它去做,才是有远大志向的。而我们走在道上,要面临三个问题:
①方向和目标:没有方向和目标,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在流浪。
②规则和境界:无规矩不成方圆,而且在守规则的基础上,还要走出境界来。
③边界和底线:就像车道有边界,旁边是深沟或深渊,越过边界就会出大问题。只有不去触碰边界和底线,才能确保无虞。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里的“所”是归宿的意思。而人类伟大的归宿是精神家园。只有不失掉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存在得更长久。同理,人终有一死,肉体会消失,但精神能永存。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一、世界的本源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译文
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作“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作“有”。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作“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理解《道德经》有两扇门,其中一扇就是第一章。本章解读了世界的本源,提出了“有和无”这对重要的范畴。而其核心是“无”字。平日里我们大都只注意有形的东西,比如财富;但往往忽略了无形东西的力量,比如精神、信仰
一开始,老子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全面的,讲出来就片面了,得用形象来理解它。“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语言和逻辑有其局限性,若用它们来讲道,道也将变得局限。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混沌一片,没法定义。所以,我们把它叫作无。待到天地成形,能看得清楚了,叫作有,我们把它称为万物的母亲,即“有,名万物之母”。
万事万物出现后,我们要以正确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这便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每个事物都有“有”和“无”两面,两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所以,观察事物,一方面,要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妙处;另一方面,要从有的角度观察它的边界。比如舞蹈,肢体上的动作是有形的,但其传达出鼓舞生命的力量,却是无形且巨大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是事物都具有的两面,只不过有的我们把它叫作“有”,有的我们把它叫作“无”。这就像一个杯子,“有”的部分是它的外表,“无”就是它中间空的部分。如果没有空的部分,那便不是杯子了。
当我们能看到一个事物有和无的两面时,我们就达到了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水平,叫作玄。这即是“同谓之玄”。
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告诉我们:去掉“有”的部分,如果能看到更根本性的“无”的作用,就领略了“众妙之门”。比如,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二、世界运动的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与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因此,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顺应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除了第一章,理解《道德经》的另一扇门是第二章。它是对本书内容的概括,并阐述了世界运动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其核心是强调世界上的诸多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对立之中,它们形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知道了什么是美与善,也一定知道什么是丑与恶。判断一个事物,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才能做出评判。因此,下面罗列了六对事物相比较。它们都说明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相对立而发展的。
①有无相生:两者相辅相成。比如,房子由棚、地、墙这些“有”的东西,构成了“无”的空间,才可以住人。②难易相成:两者相比较而存在。比如,做难的事,做大事,得先从小事,容易的事做起。③长短相较:即谈得与失。我们一般把失去的东西当作短,但实际上得与失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得站在一个对立统一的哲学角度来衡量这个问题。比如,一个人受了挫折和磨难,看起来是失去了,但正因此他锻炼出坚韧的意志。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却是得到了。
④高下相倾:高是以下为基础的,没有基础,就会倾倒。所以,无论人居于怎样的高位,只有以下为本,谦卑待人,才能真正居上。
⑤音声相和:有差别的东西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对手 的批评而发奋前进,但朋友却未必能给予我们这样的动力。各种不同的声音,允许其发声,最后才能形成和谐统一。
⑥前后相随:我们都知道有前才有后,有后才有前,但该把什么事放在前,什么事放在后,这需要智慧。比如,一个真正的领导者,要懂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这样人们才会推崇你。反之,把好处先抢在自己手里,大家便会离你而去。
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好的领导者知道什么事该无为,该不做,才能做好有为之事。而且,要明白“身教重于言教”,有时候话说多了,反而会造成反作用。
此外,有了作为,有了功劳,不要居功自傲。不然,下场往往会很糟糕。比如,唐朝兵部尚书侯君集,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了大功。但因居功自傲,先贪污后谋反,最后丢掉了性命
最后结论便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有了功劳却不居功自傲,才能存在得更长久。
三、凡事勿求满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tuō)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
译文
求盈求满又想把持,不如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把锥子锤打得极为锐利,不能长久保持。积得金玉满堂,也没办法长久守住。炫富炫贵,骄狂放纵,会给自己留下无尽祸殃。功成而懂得不居功自傲的道理,才真正符合天道。
“满招损,谦受益”,本章讲的即是凡事勿求满。所以,开头老子就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凡事适可而止就好。比如,把水满满地装在一个碗里,一走路就会往外洒。如果不求满,走路轻松了,水也不会外溢。这就像人的欲望一样,不懂得适可而止,贪多往往会出问题。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三句都是讲“持满”之后,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锥子打磨得非常锋利容易折断,好比我们的铅笔削得尖了,也变得十分脆弱。
富贵很多时,想守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财富多了,便生出许多不恰当的想法,继而做出许多不恰当的事。历史上有“五世而斩”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富裕的家富不过五代。古往今来,富贵不能长久是常态。
而骄纵炫富,会给自己留下无尽祸殃。当人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可轻松得到时,就容易炫耀。当财富是一个人脚踏实地赚来时,他就会更懂得珍惜,也不容易骄纵。而老一辈留给后辈最好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帮助他们培养自立的能力。财富终有一天会耗尽,但能力会伴随人一辈子。
因此,“功遂身退,天之道。”即把事情做成之后,不居功自傲,不自满,才符合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