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_精选读后感_1500字
《文明的冲突》_精选读后感1500字
2020 No.10 《文明的冲突》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
“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于世界上的各伟大宗教;那些具有共同的种族和语言,但在宗教上相异的人们可能相互屠杀。”
“根据文化特征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文明与根据身体特征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种族,其结果有相当大的重合。然而文明与种族并不等同。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产生深刻的分裂;不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趋向统一。”
亨廷顿认为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通常是宗教,并且宗教可以超越种族,这一点,对于一神教可能如此。世界政治的热点恰恰发生在文明之间的断层线上:波斯尼亚、车臣、外高加索、中亚、克什米尔、中东、斯里兰卡、苏丹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战斗就是明证。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不论是东正教,还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关系经常充满风暴,彼此将对方视为外人。”
“断层线战争的特征是:不断地休战、停火和停战,而不是达成解决主要政治问题的全面和平条约。它们之所以具有时起时伏的性质,是因为断层线战争是深深基于涉及不同文明集团间持久对立关系的断层线冲突,这些冲突又源于地理上的相邻、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彼此各异的社会结构和双方社会的历史记忆。”
但中国的老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世界上有部分区域,特别是有着多种宗教或多神教地方,或者讲究“远神近人”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因素可能在文明中占的份量更大。这也可以看出一神教对不同信仰者的包容性实在太差,这也是为什么东南亚也就印尼这种国家排华时手段会这么残忍。断层线战争,基本也就是发生在那些一神教的宗教之间。
对于西方与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唯独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因此,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所有其他文明的力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文明世界最为普遍的特征。当其他文明的力量相对增强、西方文化的感召力消退之时,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对其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不仅西方的影响削弱了,而且西方在民主问题上的自相矛盾还减弱了它在冷战后的世界促进民主的愿望。”
“一些美国人在国内推行多元文化主义,一些美国人在国外推行普世主义,另一些美国人则两者都推行。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和西方构成了威胁,在国外推行普世主义则对西方和世界构成了威胁。”
美国的普世主义,其实到了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越来不被非西方的接受。一方面是美国的双重标准暴露出普世主义的虚伪性,另一方面是非西方经济高速发展后的文化自信开始抬头。特别是中国,从90年代开始提倡爱国主义与文化自信,逐步摆脱“全盘西化”的阴影。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试图在很多领域寻求建立自己的体系,包括医药方面的中医。虽然现在还是有很多所谓的中医黑对此大加鞭挞,而站在文明与文化层面考虑,国家这么做是有其背后深层次因素的。按照汪德迈在《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 :占卜与表意》一书的说法,数学是西方思想的精华,而中医是中国思想的精华。中医自有一套体系,对于人体这个复杂系统也算是建了一个模型,全盘否定也是不可取的。
总体而言,对于文明的冲突,作者论述的因素的确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并且就此推论东方的儒教会对西方产生威胁,也是把儒家思想按西方思维当成宗教对待的可笑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