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28天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8-07-03 17:22:16 读后感
28天
作者:大卫·萨菲尔
犹太贫民窟里的28天“饥饿游戏”——种族灭绝大屠杀28天的幸存者,讲述二战血腥屠刀下的生命之光。看过《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辛德勒的名单》就不容错过《28天》。1943年波兰华沙,16岁的蜜拉(Mira)每天要面对华沙犹太区贫民窟的种种生存磨难,另外也身兼母职需要照顾她的妹妹汉纳(Hannah)。然而因为纳粹德国党卫队的入侵,所以贫民窟的居民都将被处决。蜜拉加入了反抗军,一同坚持了28天。对蜜拉来说,这28天决定了她的心属。蜜拉初尝恋爱的滋味,但是她同时喜欢上两个对象。她该选择冲锋陷镇对抗纳粹军队的阿默斯(Amos)?还是在地下碉堡照顾孤儿的丹尼尔。
28天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人物设定有点像小说版的《饥饿游戏》,不管是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命运,人物选择,甚至某种隐喻都很像,甚至可以把这本小说的角色跟那本小说的角色一一对应:米娜—莱特妮丝;汉娜—波利姆;丹尼尔-盖尔;阿摩斯-皮塔;妈妈-妈妈…


o(≧v≦)o


我敢打包票,作者一定读过且很喜欢饥饿游戏。


但比那部小说更揪心之处在于,在读饥饿游戏的时候,你知道他是一本架空小说,但是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你会不断地回顾那段真实的历史,你会知道,所有你气愤的,愤怒的,觉得荒诞不经的情节,都可能是在历史上在什么人身上真真实实地发生过的。德国人的泯灭人性,犹太警察的无耻,波兰非犹太人的冷漠无情,都是一段历史真实的折射。


两本小说中,女主的蜕变同样是明显的,从一个自私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女英雄,最终找回自己真正想要的。没有人生来是英雄,但你可以在每个选择面试选择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在没有支援,没有补给,实力悬殊的情况下,28天的反抗,对这些孩子们来说,足够勇敢了。


读完饥饿游戏以后会为主角松一口气,知道莱特妮丝和皮塔过上了平静的日子。但读完28天,故事画上了句号,故事中的人物迎来了他们相对圆满的结局,可我们知道那段历史,德国人入侵波兰,犹太人被屠杀,只是掀开了地狱之门的一个角,席卷全世界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而已。米娜她们又能躲到哪里呢?书中让人生气的波兰非犹太的普通百姓,看书时候虽然气愤,但想想他们未来终将面对的卡廷惨案以前其他大大小小的屠杀和惨案,又只能叹息了…再想想二战以后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尤其是生活在东柏林的德国百姓,更是感慨万分,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

28天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这是一本很压抑的书,不过这不妨碍作者安排的紧凑情节让我不自觉的往下阅读。

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主角犹太人米娜一心想保护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妹妹汉娜在纳粹一轮又一轮的捕捉、剥削和杀戮之下生活下去,为了一家人能够吃饱铤而走险的去当走私犯。在这个途中她遇见并爱上了同样为了犹太人发声的阿摩司。

在这个大的环境下,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米娜的愿望很简单,想和家人们活下去,为此她做了很多时局下很危险的事情。我很难说书中写的那些不同的人不同的做法——或是苟且求生,或是奋力抵抗……这些都不能简单的说是对还是错,能活着已经是万幸了。

书中还有一些人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残酷的杀戮而把窗帘拉下,或者是一些人在自己力所能及情况下,仍然很努力的过着有品质的优雅的生活。

书中还有很多的细节令人动容,作者的描述下连成了一个个的画面。很棒的作品!

28天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如果没有读完这本书,我想你将一直沉浸在绝望中。就像小说开篇提到的那样,如果不摸摸周边的事物,就无法感知到除了恐惧之外的东西了。萨菲尔的这部小说不但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纳粹的残忍,更让我感受到了犹太人当时的无助与恐惧。幸好小说的结尾是相对比较美满的,所以才不至于读完小说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在看小说的时候,我就想小说主人公米娜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种族行为却是历史无法掩藏的事实。小说中描写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绝望。我想真实的事件可能更加恐怖,不过也有人活了下来。仔细想想我们通过阅读这篇小说之后,除了要同情犹太人之外,还要知道一个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许他们一早拿起武器抵抗会是另一番局面。当然这也只是我的臆想。很庆幸我们如今生活的年代。唯世界和平不可辜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