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白话本)》_读后感_1500字
《红楼梦(白话本)》_读后感1500字
红楼
那么,读《红楼梦》到底是在读什么?是旧社会贵族家庭小儿女间的三角恋爱?是传统中国人的处事为人?是作者细腻的笔法和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拿捏?又或是建筑、烹饪、绘画、诗词、对联、中药、园艺、色彩、等等一系列庞杂的知识?《红楼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书,不同的人能看到不同的东西,如果非要总体性的评价这本书在讲什么?那么一个“空”字就可以概括。到头来,荣华富贵是空,儿女情长是空,所有经历过的,执着过的,都将成空。然而这并不是说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曹雪芹在晚年贫困交加中历时十年批改想要写给人们看的,恰恰是一种经历,从繁华到凋敝。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塑造,300多个人物,就是300多个确切的形象。蒋勋老师说,读红楼读到一半的时候,关键人物的对话可以隐去姓名来阅读,因为你马上就能通过语言风格判断出那是谁,林黛玉的刁钻刻薄,王熙凤的热情泼辣,薛宝钗的稳重识体,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能对应到人物的身份上,这在描写小人物的时候尤其能显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如果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话,那么他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公子哥,生活中只有真切的观察与体会,才能如此传神的描绘出社会中各阶层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的价值观,直到这次读完才能深深体会到为何宝玉不喜欢读书做官,整日间嬉闹于女孩子之间。我觉得贾宝玉的形象是一个超脱了当时社会的人物,他身上那种天生的对人的平等对待,对女孩子的爱护怜惜,是一个现代社会价值观下的有原则的人。他讨厌虚伪做作,他沉浸于自身的理想世界。他又能正视自身的不足,能真心欣赏美好的事物与人物,他是那个时代的异类,他的光芒终究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的人才能看到。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都是一些可怜可叹的女子,生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是她们自身悲剧的根源。好强弄权的凤姐,为人周道的秦可卿,相同的身份,相同的悲惨结局,一个太过要强,一个太过软弱。孤芳自赏的黛玉,大方得体的宝钗,一个游离于群体边缘,一个被所有人喜欢。“原应叹息”四姐妹,元春迎春不可把控的宿命,各自悲伤的结局。惜春探春对自身命运的反抗,又何曾不是另一种悲剧。湘云的天真烂漫到立志守寡,以及李纨的寡居,是那个时代礼教对女性的最大伤害。妙玉的清高,是修行的不满。巧姐的幸运,是善恶的循环。金陵十二钗中正钗的女子,都是贵族小姐们,尚且不能把控自己的命运。副钗中的袭人,晴雯等一干人等,又各自有各自的悲喜。
《红楼梦》中的须眉浊物形象,这句出自贾宝玉口中的话,大概可以概括书中所有出现的男性角色。除了贾宝玉本身,那个时代的男性,对于女性很少有真切的关怀爱护之情,有的只是简单粗暴的欲望,贾琏三番五次的偷腥,贾珍的强辱儿媳妇,贾赦仗势逼迫鸳鸯,贾环不解彩云好意,各种旧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价值观。而当我们将宝玉与这些人对比,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宝玉身上那不被当世人所接受的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形象,好的文学应当是在塑造这些小人物的形象的时候,依然能让读者感到鲜活生动。刘姥姥、贾瑞、贾芸、马道婆、包勇,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身份,每个人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细想都是极其符合其身份。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与这些人物的不偏颇,没有绝对的好恶,一个在我们看来或许讨厌的人,背后也必然有其自身不能左右的原因。
《红楼梦》是一本太过好看的书了,小时候不懂得,长大后细读才明白为什么会因为这本书而衍生出红学,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作家一遍遍的重读红楼梦,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教材上都不遗余力的推荐为必读书目。
《红楼梦》,读书人不可错过的经典,读书人不可只读一遍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