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1500字(3)篇

2018-05-28 07:11:27 读后感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作者:余秋雨
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本书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囊括上至商朝下至近现代的文化大卷,感慨颇多!全书从大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文化,摆脱了传统文化授课的枯燥,反之以处处美言美句,且道理深邃但却易懂,视野开阔,让读者在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海洋中纵情的傲游,肆意的想象,真是大家之手笔!阅读过程中,还摘抄了部分笔记,如下,供大家赏析: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余秋雨

◆ 台大的闪问

>> “人类靠着聪明分割出很多的疆界,最后又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 一个人先做大人,后做老人,因此老高于大。我做了几十年老师,现在降老为大,不算什么。

◆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 一种文明的童年歌声在血泊中听到,才更加惊心动魄。秋雨老师用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来开启一门有关文化记忆的课,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

>> 请让我演算完最后一道题再杀死我。

◆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 这实际上正是罗振玉以及他所代表的这种实地考察的新学风的历史前奏。

◆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 美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历史的概括。商代历史的归结是青铜器和玉器,就像唐代历史的归结是唐诗,或者说,欧洲好几个历史阶段的归结是希腊神话、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而不是那些军事政治强人。

◆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 “人,诗意地栖居”

◆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 爱国主义是一种信仰,你相信你的国家优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唯一理由就是因

>> 为你生在那里

◆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以下为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在当年极为不便的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为了追寻历史的真相,所踏过的足迹,正真的史学家,正真的大家,是要完成壮丽的文化苦旅,才能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绝笔的:

>> 出发地是现在的西安,先后经过河南南阳、湖北江陵,然后到达湖南长沙。在长沙,他当然不能不想到屈原,于是去汨罗江悼念,后来还专门写过关于屈原的文章。

>> 他沿着湘江南下,到沅江后,应该是沿着长江向东到了江西九江,登上了庐山。再顺着长江东行,上岸以后到了绍兴。

>> 那里有禹穴——现在叫大禹陵,他到绍兴要纪念大禹,这是一个著名的遗迹。然后再由浙江到江苏的苏州——猜测起来应该是这么过去的,因为路比较近。到苏州看五湖——五湖到底是哪几个

>> 湖还有争议,因为后来水文地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接着渡江到江苏的淮阴。

>> 以后他北上山东,到了曲阜,参观了孔子遗迹。又到了北方齐国的都城临淄,再到邹城、滕州,再南行到徐州、沛县、宿州,拜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楚汉相争的各个地方。

>> 我来。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司马迁跟随着汉武帝出行,到陕西的凤翔,山西的夏县、万荣,河南的荥阳、洛阳,陕西的陇县,甘肃的清水,宁夏的固原,西北的地方实在走得不少,比较多,然后再回到陕西淳化的甘泉山,汉武帝的别墅行宫在那儿。

>> :到云南和四川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去考察和慰问。

>> 秋雨老师,下面的行程由我来说吧。凭着地图追寻司马迁的脚步,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也要享受一下。司马迁刚刚从西南回来,又跟着汉武帝出行,去了山东的泰山、河北的昌黎、河北的卢龙、内蒙古的五原。那时候他大概是二十五至二十六岁。二十七岁又到了山东的莱州、河南的濮阳。后来他又到了宁夏的固原、河北的涿州、湖南的宁远、湖北的黄梅、安徽的枞阳、山东的胶南……

◆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 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民族,敢于用一种单纯的黑墨色为基础,来延绵它的主流视觉艺术,那就是水墨画和书法。书法在视觉艺术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几千年一贯用纯黑色表达自己的全部美丽。

>> 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能够把文字变成一种这么活泼而深邃的艺术,它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它是抽象化的思维,是一种飘逸的、不那么拘谨的、跃动的、有节奏的思维。

◆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 商周青铜器的设计者是谁?良渚玉琮的磨琢者是谁?昭陵六骏的雕刻者是谁?敦煌石窟的绘画者是谁?宋代官窑和元代青花的烧制者是谁?……这样的问题还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这些问题让我

>> 们产生了一种精神解脱:原来天地间无数大美是不署名的。这正像汉语的发明者并不署名,中医的发明者并不署名。凡是署名的,已经小了好几个等级。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也有这个意思。

◆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 今天我要强行向大家介绍一位文化人,那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书法家颜真

>> 卿。为什么要强行?因为他的文化人格,光耀千秋。具有这种人格水平的文化人,在几千年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 两年后,颜真卿自己用文章来祭祀牺牲的家人,其中最震撼的,是那份祭祀侄

>> 子颜季明的《祭侄稿》。由于后来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称为《祭侄帖》。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号勾勒最伟大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人格,刻画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

>> 对于颜真卿的壮烈事迹,欧阳修在《新唐书》里赞道:“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 颜真卿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好的时代,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大家都会企盼国家的力量,但是,那时候国家力量已经自顾不暇;因此,最终赖仗的,是深明中华文明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

>> 我相信中国社会今后还会遇到我们今天想象不到的磨难,因此必须把文化提升到人格层面。

◆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庞大的主题是其他文化所缺少的,那就是沧桑之慨、兴亡之叹

>> 中国文人那么喜欢抒发沧桑之慨、兴亡之叹,与中国历史的连贯性有关。看来一切都变了,但是,能说“变”,是因为有一个不变的坐标。如果社会发生了彻底的巨变,传统语文不复存在,社稷家国无从参照,那么,连感叹的可能也没有了。因此,咏史而叹,其实是一种奢侈。

>> 从初唐、盛唐到晚唐的诗歌发展模式,我把它看成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的轮回规程。从气象初开到宏伟史诗,再到悲剧体验,再到个人自问——这个模式,反复地出现在世界各地成熟文学的每一个发展段落中。

>> 李煜的经历告诉我们,杰出的艺术常常是人格分裂的结果,甚至是政治荒地上的野花。一切都志得意满的人,很难在艺术上成功。李煜的经历还告诉我们,艺术家只是艺术家,让他们从政很可能导致彻底混乱。我们不能把艺术上的好感和恶感,推衍到其他领域。诗人很浪漫、很自信,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其实他们真正能做的事业,也就是写诗。这不是贬低他们。诗人一旦拿起诗

>> 笔,就有可能成为世间的精神星座。即便是再成功的政治家,也会虔诚地吟诵他们的诗句。

◆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 普及白话文并不是废止文言文。一切传统的文化经典仍然很好地保留着,但中国文化必须建立能够表述现代科技、国际

>> 时讯、民间心态的文本,那就不能不推广白话文了

>> 破读甲骨文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文化奇迹,证明中国文化人不仅有面向现代的勇气,还有面向远古的能力。连孔子、司马迁都没有见过的甲骨文,突然出现在兵荒马乱的现代,这是对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贯通性的一大考验。能不能破读,便是这种文化有没有中断的试金石。考验通过

>> 了,文化的魂魄和历史的韧性一起回来了,中国人终于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清楚地知道——我们是谁。

>> 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期所做成的两件文化大事——推广白话文、破读甲骨文,证明中国文化并没有失去生命,甚至也没有失去高贵。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随着诸位北大学子问学余秋雨老师,在这么有限的课程内,基本将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文化脉络梳理了一遍,并着重讨论了其中闪亮的各时代文化巅峰,如甲骨文、诸子、屈原、魏晋、书法绘画雕塑、多文化融合、唐宋元明清、中西文化碰撞等。可以深深体会到余老师对青年学子在文史学习方面客观而中立的引导与启发。

新世纪的青年一辈多少应当了解一些中国文化起源及演变发展过程,要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才能晓得该往哪去,如何而去。尤其是当中国经济日益崛起之时,国际社会观望、窥视、羡慕、打压、觊觎、否定等思潮明争暗涌之势甚嚣尘上,我们必须首先拥有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让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地继续提升传扬,继续屹立万世。

本书只是闪问部分比《问学》中收录的多,正文部分相同。北大的闪问给人以启迪,激发余老师很多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台大的闪问始终透露出对中国大陆以及大陆文化的生疏与误解,令余老师都很不耐烦。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受“北大”吸引打开这本书之后被“余秋雨”紧紧的牵住,一发不可收拾。

我对余秋雨原本的了解仅限于语文课文作者和电视节目评论嘉宾,这本书让我由路转粉,敬仰于余老师谦恭的文人修养、深厚的文化学识、宏大的视角和观点、晓畅华丽的文笔、精准浅晰的比喻修辞、诗意的审美观、独立的文化人格气节、对文化宽阔包容的胸怀,因此我又把他的其他几本书加入书架,等待日后细细品读。

本人的文学“素质”极其有限,自知再多的言语都无法尽意,不敢评论此书,深怕诋毁她的价值,更别说妄论中国文化。甲骨文青铜器书法绘画,诸子百家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民国白话文,屈原曹操陶渊明孝文帝颜真卿朱熹徐光启郭嵩焘……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希望有一天能为我所熟用,成就智慧。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