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3)篇

2019-02-21 15:54:26 读后感
大秦帝国(套装版)
作者:孙皓晖
央视热播剧《大秦帝国》原著,十几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小说,让当代中国人为之振奋并受益的战国版“大国崛起”。全书共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六部十七册,外加一册《大秦帝国进阶指南》,将战国后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群雄并起的历史铺展开来,描绘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前三部已改编为电视剧,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由侯勇、王志飞、卢勇、吕中、高圆圆主演,被誉为国产神剧;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由宁静、富大龙、傅淼、喻恩泰主演,,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由宁静、张博、李立群主演,同样拥有超高口碑。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 第(1)篇

从秦孝公嬴渠梁面临亡国之祸直至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秦国经过了数代君主150余年的奋发惕厉,然而秦二世胡亥即位仅仅3年,大秦帝国便摧枯拉朽般轰然倒塌。实在是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呀!想起小时候妈妈常常对我耳提面命的告诫“学好要三年,学坏只要三天!”,真的是绝对的智慧箴言。立身处世,我们必须得时时自律自省,躬身不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真是容不得一丝松懈放纵啊。

        这部长达500万字的鸿篇巨著,虽然题为《大秦帝国》,但实际上仔细描绘了战国时期近两百年里秦、韩、魏、赵、燕、楚、齐七国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风云际会与帝国生灭。既为小说而非正史,必然有许多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为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对某些细节的描述也似有繁复罗嗦之嫌。不过瑕不掩瑜,总的说来,这部大作历史主线清晰明确,历史人物刻画也细致生动,历史大事也都有据可考。情节推进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了战国七雄各自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民生、思想文化、古代科技、风土人情等等,并且还不惜篇幅地交代了各种知识背景,包含大量的历史典故、农业生产、商业活动、风俗习惯、礼法制度、国家法令、先秦军事、实用技艺、水利工程、天文地理、阴阳卜卦、诸子百家、部族民族、地域特色,甚至连器物名产、古代游戏、民谚格言等琐细知识点都有涉及。

        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每一部都从天下格局的变化来看待秦国的发展形势,将战国时代的万千气象梳理成一串环环相扣的兴亡故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再现了大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下面我就从强主名臣、绝配拍档的角度,简单梳理一下秦国的兴衰进程。

1、《黑色裂变》: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前338,24年) 商君卫鞅。商鞅变法,立定根基;

2、《国命纵横》: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前311,27年) 名相张仪 、樗力疾 名将司马错。连横破纵,攻占巴蜀,初现富足;

3、《金戈铁马》:

  • 秦武王嬴荡(前310—前307,4年)。享国四年,举鼎而亡;(赳赳武夫,冲动鲁莽,天佑大秦,在位日短,尚无大错)
  • 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前251,56年) 宣太后(前期摄政) 名相魏冉(前期) 名相范雎(后期) 名将白起。远交近攻,长平大战,重创赵国,内耗过甚,艰难守国;

4、《阳谋春秋》:

  • 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前250) 。悲催君主,即位三天,病弱而亡;
  • 秦庄襄王嬴异人(前249—前247,3年) 名相吕不韦。资质平平,坚守法制,维持国政;
  • 秦王嬴政(前246—前221,26年) 名相吕不韦(前期摄政)。诛灭嫪毐,清肃内乱;

5、《铁血文明》:秦王政(前246—前221,26年)始皇政(前221—前210,12年) 名相李斯 名将王翦、王贲、蒙恬。一统六国,整肃天下。

6、《帝国烽烟》:秦二世嬴胡亥(前209—前207,3年) 奸宦赵高。昏君智愚,奸宦弄权,天下大乱,农民起义,世族复辟,帝国倾覆。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 第(2)篇

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中间经历了实习,找工作,完成毕设论文等等等等事情,终于给这部书画上了句号。

        开始读的时候,对秦本身是有偏见的,总觉得历史书上给我的印象是:暴政,蛮夷,乖戾。直读到商鞅变法,豁然开朗,惊叹于2000多年前的先人竟制定出了今日仍在使用的律法,臣服于孝公与鞅的金兰之情。而后惠王时期张仪的纵横捭阖,昭王时期白起的运筹帷幄。及至始皇帝,才明白对于秦的这场误解,一直根源在于始皇帝,在于苛政,在于沉重的徭役赋税,在于横征暴敛,在于焚书坑儒,在于屠戮百姓,却从没有想过,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积极作用,直道驰道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作用,大开河渠对于百姓生计的辅助作用,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等等惠及民生的大工程。即或是焚书坑儒,屠戮百姓,也是一场为项羽开拓责任的历史骗局,始皇帝是不世出的好皇帝,这是毫无疑问的,作者最后对于秦帝国征税,徭役的具体数额进行的定量化的分析,更是让人看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后人的狭隘偏见。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固有的内在逻辑:权力主体的灭亡,并不等同于其所创建的文明体系的灭亡;权力主体在某个阶段的突然沉沦,并不必然植根于其所创造的文明体系。历史的事实是:作为文明建筑师的秦帝国骤然灭亡了,秦帝国所创建的文明体系却为后世继承了;秦帝国政权因突发政变而突然崩溃了,其结局却并未改变秦帝国所创造的文明体系的历史本质。

        作为后人,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己看待历史的态度,你看到的究竟是真的吗?而这一点,更应该在工作生活中成为自己多多思考的出发点。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先人们筚路蓝缕的开拓,也致敬那个无愧于称号的始皇帝。果然,曾经去过始皇帝陵,只能算是走马观花的参观,希望离开西安之前,还能有一次敬谒的机会,而这一次,势必是虔诚的,带着后人的敬仰和尊重,真心的祝福先人的魂灵能够得到安息。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 第(3)篇

根据齐威王颁布的巜许民诽谤令》法令,齐国一百余座城池的主要大街,纵横齐国的十余条官道两旁,都立起了榜木。这种榜木与人等高,官道旁每隔五里立一块,城池街道每隔三十丈立一块。每根榜木上方,钉一块方形木板,专供民众在上面或写或画或刻,评点官员,抨击时政,或提出自己的国策主张,这便叫诽谤。榜木写满,便有官吏随时更换,写有字画的榜木必须全部上缴王宫官府,不得在任何地方官署扣押。齐国的这道《许民诽谤令》,的确是广开言路的旷古创举! 它大大激扬了齐国民气,人人觉得自己可以向国王进言。大小官吏则觉得时时有万民督察,不敢丝毫懈怠。事实上,齐国真正清明的吏治,正是从许民诽谤开始的。齐威王死后,榜木就莫名其妙的升高了,后来越来越高,经过千百年演变,榜木竟然变成了白玉雕刻的高不可攀的华表,诽谤也演变为恶意攻击的专用词。历史真是万花筒,令人啼笑皆非。

  • 《大秦帝国(套装版)》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_读后感_4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大秦帝国(共11册)》_读后感_6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_读后感_7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13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22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12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35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23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