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_精选读后感_3500字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_精选读后感3500字
“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并不只是一种自嘲。贫穷限制的并不只有想象力,还有穷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认知能力。我们总是自嘲自己搞不懂富人的生活方式,其实同样的,我们也搞不懂穷人(人均日消费不超过1美元)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指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贫穷不只是没有钱,而是全方位的降维打击,而脱贫也同样的不是简单的捐钱就能解决,而是解决背后牵连到的一系列因素。
最初读的时候,我比较惊讶的是全球的绝大部分穷人其实是可以吃得饱的,这并不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人是连饭也吃不饱的事实。那些触目惊心的骨瘦如柴的非洲饥民,正是因为极具媒体冲击力和感染力所以才总是放到各大媒体最显眼的地方,难免的会让人觉得非洲遍地饥民,但是实地调查和数据并不会说谎,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媒体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所以更倾向于报道稀有的、劲爆的、特殊的事件,而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事实,但是因为总是聚焦于这一类的事件,我们就会下意识的觉得这些事情经常发生。了解这一点才有能力寻找、接受和分析事实。虽然有点跑题了,但这也是读完这本书的几点重要感受之一。
在关于穷人的生活案例中,作者主要用穷人上学问题、如何为穷人分发蚊帐以防止疟疾传染、接种疫苗和看病问题、生育和避孕问题等来揭示了穷人如何做抉择判断。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作者在最初就提到过,如果不了解穷人如何思考、生活和社交,那我们的援助就完全起不到作用。
很多人会觉得,穷人不过就是少上了几年学嘛,哪儿有那么大差别?还真有。穷人的父母由于资源有限和认知有限,总会觉得让孩子受教育像是赌博,更聪明和早期就有好成绩的孩子才有必要送去上学,其他的孩子没有必要,然而正是这一点让那些早早就辍学的孩子丧失了这辈子向上爬的可能性。教育更像是一种稳步的复合增长的投资,它并不是要么就上到大学要么就完全不需要上学的两种极端选择,每多上一年学,孩子的思考、判断、见识和社交能力就会有很大提升,但这些不可量化的却极为重要的东西是被大部分人忽视的,更别提穷人了。于是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真正的“贫穷陷阱”,越是穷人反而越不注重教育,进而陷入恶性循环。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富人的孩子也有可能早期没有表现出天赋,然而这些父母绝对不会放弃,而是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所以这些富人的孩子几乎都能有一个很好的教育背景,而极少出现中途辍学的情况;穷人的孩子则变成了“自我预言”的受害者,越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自己的孩子就越自卑并且越不被老师认可,进而学习成绩变得更差,于是这些孩子开始更讨厌上学,而父母也会自然而然得同意孩子辍学,反正这个孩子将来也不会成大器,还不如早点儿回家种地搬砖,还能为家里填补一份收入。
教育不足也就带来了认知上的严重缺陷,很多极度贫困的穷人父母是不知道疾病预防和注射疫苗的重要性的,这并不表示他们不注重健康,相反,这些穷人会话很多钱在治疗疾病上,对,是治疗而不是预防。对于穷人来说,由于知识不足,他们不懂得为什么注射一些东西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明明自己没有病为什么需要注射奇怪的东西。然而如果生病了,医生却没有做出穷人自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尤其是如果医生没有立即让自己感到疾病有所缓和的话,就不再愿意相信这个医生,即便医生做的是完全正确的事情。这就是恶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了,穷人完全没有基本的生理和医学常识,他们只认为那些能迅速缓解症状的措施是有效的,但往往绝大多数需要治疗的疾病都不是能够迅速治愈的,于是这些穷人反倒会去求助于那些乡村私人医生,这些医生往往没有正规医学背景,但是他们却能用一些强效药物迅速缓解症状或者至少做出一些穷人认为正确的措施,穷人就会相信这种医生,下次依然回来这里而不是去正规的医院。在为穷人感到悲哀的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另一点,穷人花更多钱去找这些私人医生而不是公立医院,是因为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缺席率很高,这些医生和护士如果全勤会极为忙碌而且收入并不高,他们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这么做。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问题背后所能牵扯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一个问题的发生是由背后极多复杂的因素的,甚至很多我们根本不知道也无法找到的因素,而课本上的那些已经为我们限制好问题条件和范围的情况,在现实问题中几乎不会遇到,然而我们的思维习惯却已经形成了。
至于穷人为什么那么穷却总是有很多孩子的问题,又牵涉到了很多因素。首先,这些穷人受教育有限,没有足够的生理知识去了解到避孕的措施和重要性。而且,穷人几乎无法接触到多种避孕措施,他们因为穷不会想着去买对他们来说很昂贵的避孕方式。再有,很多家庭就把养儿防老作为了一种金融避险的措施,这是由于所在国家的保险和金融机构不健全,而且即便有,也不会对穷人很友好。最后,很多年轻的女孩明知道怀孕的风险依然不避孕就是为了套牢那些比她们年长很多的男性,因为她们幼稚得认为一旦为他生了孩子,对方就会全身心的抚养和照顾她们母子。在我们急着为穷人感到着急之前,是不是也可以先问一下自己,我们除了自己大学学到的那点儿东西和工作中几乎日日重复的东西,我们对这个世界又比别人多了解了什么呢?这个世界的确很复杂,但是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不懂的东西而对我们有任何怜悯和心慈手软。我读到这里就又联想到了查理芒格的那句“只会用锤子的人,看这个世界就只有钉子”,如果没有一个跨学科的思维,我们这一生就是被那把锤子禁锢住的奴隶,在我们怜悯或嘲笑穷人的同时,我们也不会比他们好到哪里。
回到书里关于穷人生活的最后一部分,与我们一样,穷人也被自控力不足严重约束。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我们生活中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不需要思考和付出的东西,在穷人那里也需要付出很多意志力和自控力才能做到。比如我们随时随地能用到和喝到的干净的自来水,总有人帮我们处理的垃圾,生病之后用保险,随时可以上网查到各种信息,便宜的通信和交通等等,这些都是穷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我们根本不需要为这些东西考虑和付出精力的时候,穷人却需要时时刻刻为这些事情努力节省或者多付出很多精力来获得。然而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用多了就会累,穷人已经把很多自控力用在了这些只是维持他们活下去的事情上,就自然很难为长远目标做更多的自控了。
最后想提到的就是延迟满足感了,这一点几乎困扰着所有人。我们总会听到那些能做出伟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有着很强延迟满足感的人。延迟满足本身就是违反人本性的,所以几乎很少有人能长期做到,更别提穷人了。对于穷人来说,每天只有不超过1美元的花费要解决生存的所有问题,在生存挣扎的同时再想到还要积攒几年时间才能买一个三轮车让自己的小生意有所增长,就会觉得希望极为渺茫,还不如今天就买一点更好吃的东西,今天就能享受得到。这一点你我是不是也有一种熟悉感?要转行做金融、程序员等等还需要学好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做好,我今天工作又这么累,天天要面临家里催婚、还房贷等等,太不容易了,希望又如此渺茫,还不如躺下来刷一会儿抖音,点个外卖,然后煲会儿剧高兴高兴呢!我们也就在另一个层次中重复着穷人也在每天做的事情,然后又在朋友圈和微博中看到别人也如此,于是变得更加心安理得。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某一天觉得再努力也赶不上了,开始日日慨叹自己已经开始老了,XX后已经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真的吗?是被时代和社会抛弃的吗?
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关于如何帮助穷人的部分了,这一点的确也很长见识,但是对你我生活的共鸣和启发性就没有第一部分那么高了,我就不说这一部分了。但是依然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你就会了解到很多表面看起来那么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为啥就是行不通,至少,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想出良好的政策与执行良好的政策完全是两回事,能把一项好政策按计划执行下去,是需要有对自己的人民大众的现状有极为深刻的了解和把握的,而绝大多数国家的领导层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尤其是那些穷困的发展中国家。
我不想说因为这本书是诺奖获得者的著作所以给5星,这本书本身提供的视角和给予的启发就值得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