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3)篇

2018-06-13 21:50:04 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
作者:朱东润
张居正,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出任内阁首辅期间,他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本书不仅有相当突出的学术成就与研究价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 第(1)篇

提起张居正,第一印象就是为王朝续命。本书介绍张居正经科举进入权力中心,年轻时官场历练,不满严党媚君乱政谢官归籍,游历三年心系天下,体察民间疾苦,后经历一系列政治动荡进入权力核心。巩固权力后,任人唯能,进行大改革。苦心经营十多年后,奇迹般地把弊病重生的大明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形成中兴局面。其后病故,身败,家破,让人无不唏嘘。张居正是位有理想的实用主义者。任人用事处处体现了“不事虚文,务求实效”的原则。他专权,专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要富国强兵。为了这个理想,他整顿吏治,改革财政收入,加强武备。不计个人荣辱,触及皇室贵族、地方地主阶层,甚至文官集团的利益。亲历前四任首辅均不得善终,他一心谋国,却没自己的身后事做安排。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以流血开始,以流血结束。相比较,商鞅的幸运在于,车裂之后改革措施得以延续。对明朝而言,张居正最大的悲剧在于人亡政息。倒张运动中,各项善政悉数罢黜,万历中兴戛然而止。在一个没有原则的环境中,似乎无论怎么做,都没法保证制度的延续性。即使把改革措施制度化,然而制度亦可被皇权推翻。万历出于泄愤而倒张,容易让人理解。让人想不明白是万历为什么要停止各项改革呢?如果仅仅为了泄私愤,觉得太不理智。本书成于1943年,当时倭人大寇中华,中国有亡国之危。最后一章朱东润讲了张同敞抗清殉国的故事,想必是在激励同胞保家卫国。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 第(2)篇

用十数天的时间读完了朱先生的《张居正大传》。由于对明史和张居正的持续兴趣,在《风雨张居正》之后又读了这一本。因为之前的阅读积累了一些对张居正的了解,故而这次的阅读不光感同身受更深入我心,以致数度哽咽泪水涟涟!这世上有许多人不是为自己存在的,他们心怀国家胸怀天下: 海瑞是这样、曾国藩是这样、张居正也是这样! 张居正说“念己既忘家殉国,逞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我在《风雨张居正》中曾经说过:如果张居正不死、如果变法继续推行、如果万历像朱元璋或朱棣一样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安邦,如果……正因为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才会大厦覆倾独木难支,而明朝再无张居正!总说读史使人明志,我却没有,我读的是伤心、生气、不平、愤懑,我总是感情用事,所以才有书友教导我“读书读史,要心平气和” 尽管这样也还是外娚打灯笼。全书到最后一章气贯长虹,以张居正之孙张同敞赴死一节引出作者朱东润先生在1943年艰苦卓绝的岁月中一个文人的坚守和高呼:“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张居正大传》史料详实,值得细看。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 第(3)篇

江陵殚精毕智,勤劳于国家,阴祸机深,结怨于上下。当其柄政,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也。“新郑、江陵两公皆负不世出之才,绝人之识。本以忠诚不二之心,遭时遇主,欲尽破世人悠悠之习,而措天下于至治。其所就虽皆不克终,然其所设施,亦已不可泯矣。主少国疑,大权独揽,然殚精竭虑,经济上条鞭法,吏治上考成法,军事重用戚继光,王崇古。曾以神宗聪慧,然万历心怀愤恨,居正身死名灭,废其政法,明朝就此泯灭。秦惠王杀商君,而留商法,秦由此大出天下。时也,势也。公无渡河,公竞渡河,世间再无张居正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