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x的奇幻之旅读后感(3)篇

2018-09-10 09:54:29 读后感
x的奇幻之旅
作者:史蒂夫·斯托加茨
在《x的奇幻之旅》中,世界级数学家、《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史蒂夫·斯托加茨,引领我们踏上一段领略最伟大的数学思想的赏心悦目之旅。沿途中你会看到数学如何与文学、哲学、法律、医学、艺术、商业彼此交融,甚至流行文化也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和数学共舞。
x的奇幻之旅读后感 第(1)篇

对于我这个从小就怕数学的人,居然看完了。太不可思议了。可能是被“奇幻”这两个字吸引。反正是太过于好奇,才入的坑。想看作者究竟能写出什么花样来。

整体来看还不赖。道理也讲明了,故事性也有一些,只是还欠一些火候。


     记得小时候在叔叔家看过一本老旧的趣味数学书,封面的壳都没有。所以具体书名也不知道,里面全都是讲数学的内容。大概300多页,前面好几十页都被撕掉了。直接从40几页开始看。纸张旧的拿在手上都不敢太用力了,怕一不小心就捏烂了。那本书里面把各种数字都拟人化,有些数字是国王,有些数字是卫兵,他们怎么干仗?怎么保卫国王?!反正妙趣横生。


      每次我都看的是津津有味。后来翻过很多次,纸张实在太烂了,字也看不清。才不得不丢掉。

  太可惜了,现在想找到那本书,买来做纪念。却又不知道叫什么名字,那是我第一本数学启蒙书。

x的奇幻之旅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写了一段数学发展史的小故事,小故事基本都是虚构的,穿插着很少一部分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本书的一个有趣的观点是,数学可以是直观的。不管是在数学的早期,还是现代,各个数学观念都有最根本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来自于实际的需要,也都可以用形象化的直观去感受和理解。现代数学特别是教学,为了满足逻辑上的严谨性,往往从公理化体系入手来介绍数学,但这种抽象的方式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有趣,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作者认为为了严谨性而忽视了趣味性是现代数学教育的悲剧。其实严谨更多是为了满足最大的可能范围或者说力所能及的所有范围,这也是数学的要求。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严谨要求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概念,也不知道这样的概念怎么运用。就像另一本介绍费马大定理的书中写的,当年的数学奇才高斯的论文是其他数学家们最讨厌的读物,因为一方面他们不得不读,否则就落伍了。另一方面高斯的论文从来不写来龙去脉,直接从最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出发,逻辑推演出结论。他是怎么想到这样定义概念的?他是怎么想到用这些方法去推演的?这些涉及到思路的内容,或许比数学本身更重要吧,因为思路或者说算法的创新,是创造新数学的途径而这本书更多的内容就是思路,唯一的缺陷就是涉及到的数学内容还是太少了,对真正的前沿数学没有介绍。

x的奇幻之旅读后感 第(3)篇

看得我都想高三报个多元微积分了_(:з」∠)_当作一堆文科(尤其英语)之间的调剂吧 (´・ᆺ・`)

从小到大遇到很多特别热爱数学的数学老师:初中的任老师花式解题,每次解high了都会忽视答疑同学的存在T_T;司老师名言“现在受体制压迫无法理解,等你们大了就会意识到数学是最好玩的学科”;高中的黎叔每次站到讲台上秒变兴奋,每次给我们出难题都特别诡异地笑“这题你们肯定不会”,然后每天各种夸数学“美”,有一次还在黑板上使劲写下了这个字;柳老师某次看见巨困的我:“刚上完数学课,你怎么能不开心呢?”,还有“微积分考五分真的不难”……想到数学,我就首先想到这些提起数学就神采飞扬老师们,他们好像真的无比享受也替他们能从事自己喜好的职业开心反正……这些黑板前的身影,就让我感觉数学一定是个特别神奇的学科ʕ•ﻌ•ʔ

额,跑题了。这本书相当不错(^∇^*)虽然除了后几章的部分节之外真的都不难,但它本来也不是教材啊……为什么要一味追求“复杂”呢?那你去找奥数就好了。为什么要渴望新“知识”呢?新的思维模式就不重要了?所有厚厚的东西抖落抖落都能变薄,换个角度和数学做朋友,数学其实很友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