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中华读后感500字(3)篇

膜拜 (*^▽^*)
中学历史课本知道,历史是沿着时间轴线,一个个朝代兴衰存亡更替,一位位大人物在各朝各代的大创举,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属于对国家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读了余先生的书,历史不仅仅是这些,它还是文化的延续发展,传承这由古至今的炎黄子孙的精神,是属于每个人的,或位高权重官居高位,或悠然采菊东篱下,甚至是田间劳作随口唱出的歌谣的劳动者。以前关于文化,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四大发明我也只知道有而已,原来它们的发展是这样的崎岖而又百折不挠延绵不绝甚而更广更深,原来尧舜殷商时期不仅仅传说,原来唐朝的长安城是如此的繁华开阔包容让人心向往之,原来历朝历代的更迭伴随着文化的起起落落…………
感谢余先生,让我能对中华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万分敬佩余先生的渊博学识,更钦佩余先生对中华文化的如此挚爱,这是我远远不可企及的高度,唯有在这崇高的精神引领下虔心踏实地前行。
感谢
寻觅中华读后感500字 第(2)篇本书用如此短暂的篇幅,带领我们从古至今一路缅怀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跨越几千年时代,瞻仰几十位优秀文化传承者,并给出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后续前进方向的个人思辨:
中华文化将会变成什么模样?那是我们难以预想的了。就像先秦诸子无法预想唐代文化,就像晚清学人难于勾画今天景象。只希望,它能够与全球文明亲切相融,偶尔又闪现出一点几千年积累的高贵。这不是出于炫耀,只是因为所有的古文明只剩下这么一支持续了,它应该承担一点时间所交给的义务。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意念,那就是:足以感动全人类的大爱和至善。这样,中华文化也就在终极意义上成了人类诗意生存、和谐生存的积极参与者。
寻觅中华读后感500字 第(3)篇到这一本“寻觅中华”,可以说我已经把余秋雨先生出版的书基本看完。或许一个人的文字看多了都会有那么一些视觉疲劳和情感抵触,尤其是看到那些文人矫情的告白文字。拿这本书说吧,书名很大里面内容却很空泛,与中华关联性不大、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尴尬],而且余先生的书里章节多有重复,一个故事往往在多本书里多次重复。另一个不吐不快的是余先生一如众多文人一样有自我标榜、粉饰矫情的陋习,例如余家渊源追溯如何家门显赫、余家子孙如何好学进取,余母连木铧犁的铧都不会写却被余先生描写得家学深厚、余先生自己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却把母校说成是当年文科最难考的院校……好吧,是我过于苛求余先生了。王益胜是余秋雨姨妈的儿子,比他大一岁,这位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表哥在余先生多本书里出现,姨妈孀居后一心栽培未果的希望,在余先生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奚落、悲悯、高高在上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弱]